文/《我只想好好上班》作者雅莉珊卓.賴維特... 閱讀更多
Tag:
成就感
- 工作本來就會有許多事情,而「過多的」事項容易引起消極的情緒,導致你產生焦慮感,而「職業倦怠」已被列入國際疾病裡面了!也許在你的列表中,有20個待完成的工作,假設上班8小時,平均一小時要處理完3件事,上班沒完成加班解決。種種因素讓你對工作逐漸失去熱情,也慢慢對自己的工作能力越來越沒自信,那怎麼辦?沒關係!我們告訴你幾個方法:
一、Options,Doing,Done!
Options=所有待辦事項;Doing=選擇最多3件事項來處理;Done=已完成的事項。像是一個SOP流程,讓你在一個時間內專心做好3件事情(你可以依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判斷完成的順序。)當你把3件事情完成後,可以將他們移入「Done」中,再從「Options」中選3項放入「Doing」,以此類推。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個想法:「但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呀…」根據英國倫敦大學研究顯示:一次處理多項事務,容易使你變得笨拙,就像我們沒辦法同時在一隻手比出剪刀和布,硬將這兩者同時展現會變成四不像。有成效的人會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一件事情,且會是具有高水準的內容。他們不但會把事情做得非常好,重點是「完成」後又可以前往下一個事項繼續進行!所以他們的待辦事項都不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二、將 To Do List 變成 Get to List!
「你必須做…」和「你可以做…」兩者你覺得哪個聽起來比較舒服呢?「必須」會讓你產生負面感受,因為沒有決定權選擇你要不要;「可以」能讓你感覺到選擇及自由。重新定義你的待辦列表,把「今天必做」改成「今天可以做」,能夠幫助大腦對未完成工作項目有180度的情緒翻轉。例如:「我必須向管理層提交新的行銷企劃報告。」替換成「我今天可以做這份行銷企劃報告,是因為老闆看見我的能力且信賴我能夠勝任!」不管是什麼樣的事情,利用這個思考方式,它會打開你的心,讓你開始意識到事情具有前途的另一面。三、分塊!Chunking!
這個方法就像煮菜,我們會先將食材切至適當大小再下鍋,容易熟也好入口。而食材就是你的待辦事項、鉛筆就像菜刀,先把任務分塊拆解後記下,任務不需要一次做好,而是可以逐步完成。假設你在下禮拜一需提交新的行銷企劃報告,會需構想主題、資料收集等等,把大項目拆分成最小分子,再將這些小分子紀錄下來,一個接一個完成,其實你的行銷企劃的簡報就慢慢成形了! 無論今天進辦公室有多少事項等著你,都不要擔心憂慮,只要思考方式與操作模式做個小改變,即使工作日你也用高效率完成每件事,也會意識到待辦列表中的各個項目不該是負擔,而是幫助你學習進步的禮物! ※本文轉譯自Inc.,原文連結_1、原文連結_2※ 也推薦你看看: 《你得夠聰明,才能有效率!各路高手親授「不同工作的高效撇步」》 《人生迷惘,So what?用這5個「微習慣」練習,找回閃耀的自己!》 《有小孩以後,工作更有「質感」!一窺職場媽媽Jill的好品質生活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閱讀更多
- 近幾年來,我從自己、朋友以及周遭的人身上觀察到,不論是二十幾、三十幾、甚至四十歲上下的人,依然對於自己決定一生想從事的工作感到迷惘。這不只發生在年輕族群或是「輕中年」族群,也發生在被社會視為條件優秀的人身上。起因不僅是薪水較微薄,或是工作不符合理想的族群,也出現在擁有優渥薪水,或是擁有一技之長的人身上。「不是那麼喜歡/ 滿意目前的工作」似乎成了許多人的共同問題。即使我擁有所謂的「一技之長」,也曾經自問:「我是草莓嗎?是我抗壓性太低嗎?為什麼現在這份工作我好像還是不太滿意?到底我該做什麼工作最好?」
有時候羨慕著五年級生還有年紀更長的人,總覺得在那年代裡他們好像什麼苦都能吃,也不太會抱怨。薪水多或少,工作環境困苦或無聊,他們總是能夠甘之如飴,錢一點一點地存下來,職位也越爬越高。而我們這些二、三十歲,老大也不小的人,卻還在追尋那份「理想」的工作,在心中美好的想像裡,我們打扮得俐落帥氣,擔任公司的重要角色,充滿想法與創意,而且準時下班後還能擁有高品質的生活。(是不是被電影或偶像劇影響太多⋯⋯?)事實是,我們好像還在追尋那份工作,而且也不確定會不會找到。 最近在工作與生活中,漸漸看到答案浮現,那就是:「位置」,或者也可以說是「角色」。前陣子在工作上發生與上層溝通不良,導致我下游的工作受到影響,一直苦於無法改善,能做的似乎只有做個不抱怨的好員工,咬牙收拾殘局直到對方改變。然而後來意識到,「做個好員工」這樣的「員工心態」會讓自己只願意負責任內的事情,對於外在問題則是「選擇性」束手無策。 遇到這種情況,抱怨、怒氣自然就會隨之而生,開始質疑起這份工作的存在必要,於是我決定自己尋求外援,試圖越層介入我原本認為不是職務內該介入的事。而這個角色扮演的測試,讓我開始轉換了看待自己在團隊所處位置的方式– 不再那麼覺得自己只是個「員工」。我傾向去解釋這樣的轉變是「位置」的轉變,而不是「心態」,是因為身為一個員工,有「員工心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身為老闆,為了事業傾全力去處理問題,更是理所當然。這樣一個「位置」的轉換,也就是「主被動做事方向的轉變,顯著地降低了我面對工作問題上的不甘願,以及不滿。」
從受僱方的心理層面切入,有時候問題並不全然在於目前工作的待遇或環境,在衣食無缺的生活裡長大,我們缺乏、並且想得到的,也許是一份廣義的「被需要」。如果你不再是被動地等待指令,反倒是個被(自己或他人)期待找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人,那你就會更與這份工作融合,更懂得如何施力。所以囉,首先就從「轉換位置」開始,成為那個在日復一日的任務裡,找出成就、歸屬感的快樂職場人才。 Fran也推薦妳看看 《堂堂爆滿補習班老師|受人喜愛的她,要讓所有人聽妳說話》 《職場PM力總整理|真實小故事、專訪、定義,盡收眼底》 《【專訪Sherry】時間不是女人的敵人,SK-II業務到香奈兒PM之路》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
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閱讀更多
- 我們求學、進修,多半都是希望可以在職場裡找到自己的適當位置,發揮特有價值,除了月餉,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當家人朋友問起「最近工作如何啊?」的時候,我們可以充滿熱情地分享一些真實心得,然後在夜深人靜時,在心中「自我實現」這個框框裡打個勾。 相反地,如果妳試過調整自己,卻仍然無法愛上自己的工作,那今天就來了解這個現象會對未來規劃(或已經)造成什麼影響。
人一生中,大概會花90,000個小時在工作
九萬耶!如果現在不是很滿意這份工作,表示大概還有7萬個小時等著妳熬⋯⋯
不滿意的員工,佔了70%
根據Yes123人力銀行調查,有70%上班族透露,計畫在今年第三季換工作。轉職主因方面則包括薪水太低、公司沒有發展性、工時太長、工作量太大等。40%的受僱者認為,現在的工作讓他們感到「極大的壓力」
適當的壓力是好事,但是極大的壓力可能導致身心狀態走下坡,原因則多來自「責任制」、「隨時待命」、「要趕Deadline」、「輪班」、「事情都做不完了還浪費時間開會」等等。當妳不愛自己的工作時,自然而然會放大這些壓力。超過半數的上班族,都在上班後不小心「增肥」了
衛生福利部國健署曾進行「工作人口健康促進暨菸害防制調查」,共針對19個行業別,包含藍、白領階層員工,受訪樣本數共約六千多份,統計分析台灣員工健康情形。結果顯示,男性過重與肥胖為52.2%,女性22.2%,可能與外食習慣有關,並且有六成多者蔬果攝取量不足。 如果這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那什麼才是?
有時候就是得為了工作,犧牲假期和陪伴家人的時間
大家應該多少都遇過因為工作關係,無法參與某一場家人朋友聚會、遇到公司旺季要請假出國會被主管退回⋯⋯我們明白為了達成理想工作生活平衡,偶而的犠牲在所難免,但前提是,這工作值得妳這麼做。【美國數據】5000萬的美國工作人表示,他們並沒有在現職當中受到啓發與精進
有同事、member、上司的好處是,我們在交流過程互相學習進步,但是如果妳跟這5000萬的美國人感受一樣,那妳的職涯規畫可能需要調整。國人平均退休年齡是57.8歲
相信會閱讀本篇的妳,至少都還要個1、20年才退休吧?人生苦短,如果不開心很久了,現在就開始改變吧。從事討厭的工作,其實也傷害了自尊心
時常我們在工作裡表現優異,是因為我們主動地接受挑戰並且發自內心想要解決問題、讓結果更好,而這些正面的養分,是無法假裝出來的。久而久之,沒有成就感挹注,就會衍生「我到底在幹嘛啊?」的自我否定。 生活本來就和工作密不可分,能夠在工作裡善用自身才能,是件令人感到快樂的事,但是如果長期下來持續有轉職的念頭,或許不完全是妳單方面的問題,找些在職場裡較資深的朋友聊聊,或是多關注我們社群,接下來會邀請各界職場才女分享她們的工作生活心得,先在LINE
回傳「career」,妳可能會早一步挖掘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機會! 也推薦妳看看 《【S姐專欄】你準備好了嗎?職涯年紀的真相》 《中階女主管走不入高階?一不注意就掉入「消失的33%定律」》 《腦袋總是無法休息?試試新式冥想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