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轉職潮正在醞釀中,相信很多人正在思考自己是不是要轉換跑道。
最近聽到一位朋友分享,他自己從工程師轉職成保險業務的職涯歷程,我把當時提供的建議和回饋整理下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真的需要勇氣,轉換跑道也是。
提到轉換,好像就得拋棄目前為止累積的經驗和能力,去面對一個不可知的未來。
「我會不會喜歡那個新工作?有沒有辦法適應新環境?會不會做一做發現那不是自己想要的?」
誰都不能給我們100%的保證,如果不是決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職場勇士,絕對無法脫離現在習慣的舒適圈。
但其實,轉換跑道, 不用一次就來個180度大轉彎,可以先移動一小步就好。
除非狀況特殊,否則我通常不會直接鼓勵對方大幅轉換跑道:一來,是過去好不容易累積的經驗,可能無法全部轉移到新的工作上,就必須要以新鮮人的姿態、接受比較低的薪資,從頭開始。當然有些公司會認為你或多或少有業界經驗,還是比真正的新鮮人見多識廣。
二來,人是會變的,而且人不一定了解自己。如果都已經投資龐大努力之後才知道自己不適合、不喜歡,無疑是件非常可惜的事。轉成工程師、轉成業務、轉成管理職,才發現自己不適合、不喜歡的,大有人在。
這個道理有點類似養寵物,很多人很喜歡柯基、柴犬、米格魯、紅貴賓…,一時衝動把這些動物帶回家養,但買來之後,才發現自己不喜歡幫牠們把屎把尿,有良心的找人收養、沒良心的隨便放生。在實際接觸以前,很難完全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轉換跑道也是如此。
最穩健的方法是:先體驗縮小版的生活。這個方法可以同時解決上面兩個困境。
什麼是「縮小版的生活」呢?簡單來說就是模擬和體驗
以我朋友從工程師轉保險業務的例子來說,這種大幅度的轉職,不論是職務經驗、產業經驗都很難帶走,十分可惜。
其實不一定要完全轉職,這邊簡單提供幾個縮小版體驗的思路:
- 可以從公司裡面業務性質的專案開始協助,以學習的名義主動爭取參與專案、直接觀察這些業務人的生活,也跟他們多多交流,就可以稍微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
- 在工作之餘,透過專業社群、線上課程、職人講座,接觸並了解業務的生活。但光是聽到其他人分享、跟自己實際體驗,還是會有一段差距,雙方在意的點也可能會很不同。
- 勇敢一點的人可以直接提出內調或輪替,以突破工作瓶頸、更加了解公司業務的理由,在原公司嘗試業務工作,如果發現自己真的不喜歡,還有機會調回來。而且這種輪調機會,對於一個人的職涯發展來說,也是非常好的歷練。
- 如果比較難在原公司接觸到業務工作,也可以考慮這個產業其他公司的業務工作,至少可以把一部分的產業經驗和人脈帶到新的工作中。
職務轉換、公司轉換和產業轉換,三者同時進行轉換是非常大的賭注,大家不妨參考以上的建議,一次只換一兩個看看。
也不用煩惱是不是要立刻離職、沒經驗的話履歷怎麼寫、會不會沒有人找我面試等等問題。
後記
很多文章會鼓勵大家跟隨熱情、趁年輕趕快大膽嘗試和突破,以後才不會後悔。這些聲音非常振奮人心,為我們逐漸枯乾的心靈注入一股活泉,於是很多人想要透過轉換跑道,給自己一個不一樣的生活。
可是這些作者並沒有要負責我們的人生。
我通常不會直接告訴對方:你就去跟隨自己的熱情吧!人心是會變的、很多人連自己真正喜歡什麼都還不了解,只呈現「追尋夢想」的單一價值論述,只是不接地氣的高談闊論。
現實呢?現實在哪裡?
有些人就是經濟狀況不允許、有些人要背負學貸、有些人要照顧家人,我總覺得,要給一個人職涯或學涯方向的建議,是必須把對方的生命當成自己的生命,才有辦法做到的。
曾聽一個牧師說:「我們生命的根源,水跟土,都是在地上。人是以雙腳站在這片土地上的。」雖然用字很淺白,卻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人要看著現實、要腳踏實地。
看著現實,並不是要我們變得世俗,也不是要我們放棄夢想,而是夢想不能淪為空想,一旦設定目標就要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實現、怎麼完成。
我認為:所謂的實際,是考量成功的可能性,以及達成之後、到底能得到什麼的東西。
也推薦你看看
《Help me find a job! 讓「弱連結人脈」都幫你使命必達,心法大公開!》
《【專訪Sharon】30+轉職絕不晚!金融業byebye,國內gap year後再造生涯亮點》
獨家精選只在LINE裡頭,現在先▸▸ 接著回傳「career or lifestyle/有興趣的內容(例如PM、轉職、行銷、穿搭、居家裝潢、花精)」讓我們遞給妳最相關的第一手消息!
若你正在工作中遇到瓶頸...有些小卡關... ▶︎點擊看更多 BetweenGos 職涯服務
職場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讓我們陪你把職涯走得更順利🌿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的你!歡迎追蹤我們的 IG 給你更多美好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