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女孩的那些年,用「微叛逆」走出低潮的自己

by 林 端容

很榮幸有機會被 BetweenGos 邀請,來聊聊「如何建立自信、去追尋理想中的自己」(當然在這裡就特別是指女性囉)。接到這題目時左思右想卻遲遲無法下筆,從任何一個面向談,似乎都不夠周全,一次與朋友聊天中,他說到:「覺得你總是勇往直前,何不回頭看看自己如何走到這裡的?」,這點醒了我,也許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能夠疏理出一個可以供讀者參考的脈絡:

 

無所不能的頭家娘們

很幸運地出生在80年代末期,這個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們,正好經歷台灣經濟起飛,製造跟代工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服務業快速發展、全民拚經濟,女性勞動力的大量投入功不可沒,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背後無數「頭家娘」們付出實質努力,在經濟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

how-to-build-you-confidence-story-from-a-female-entrepreneur-1
image source

我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裡,媽媽做帳務爸爸跑外勤、姑姑賣早餐姑丈倒飲料、伯伯的事業伯母才是那隻看不見的手、舅舅努力趕工做齒模,舅媽開車接送小孩沿途就將產品送到各個客戶家中、阿嬤要顧孫要待客要張羅所有人的胃。辛勤、堅毅、不放棄,是我小時候看到的女性形象中所展現的,甚至到現在都還覺得這些女性又顧內又顧外,還能一路撐過來的毅力實在不可思議。

從小我就從觀察中理解到,男女的能力是不分軒輊的。甚至時常女性的敏銳感受、能收能放的身段、待人接物的技巧,都達到以柔克剛,將許多危機化解的效用。這很大程度的影響我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沒有什麼不能做到的」--我一直都沒有發現(到現在也不認為)什麼事情是只有男生可以做而女生不能的。

 

我的特質沒有人在乎,我們都通往一樣的終點

國小的時候,常常因為調皮搗蛋被處罰,每次被處罰前爸爸都會問我「為什麼」?於是快速地想出「因為⋯所以⋯」就成了我的生存之道,這讓我順利地在國小時逃過許多盤「竹筍炒肉絲」,但到了規定嚴格的國中,卻是滿滿的不適應。學校裡很多規定,根本沒有原因,更找不到意義所在,例如:為什麼把衣服改得合身一點就是壞學生?為什麼頭髮要剪到耳下、更短不行嗎?前一天晚上已經有唸過書了,考試的成績也會自己負責,為什麼早自習看個倪匡就要被罰站?人民不是有秘密通訊的自由嗎,為什麼老師沒收手機後可以查看同學訊息?

我的不滿與困惑,雖然沒有得到解釋,但也沒有被鎮壓,父母面對這「叛逆期」的我,只告訴我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並沒有給予太多限制。當時的我,標新立異、剪奇怪的髮型、改衣改褲、寫連署書跟老師嗆聲侵犯隱私權。總之就是一個憤怒而矛盾的青少年。

how-to-build-you-confidence-story-from-a-female-entrepreneur-2

雖然想透過這些小打小鬧去表達自我,但整體來說還是淹沒在社會的洪流中。找不到念書的目的為何,但仍努力的唸著書,只因為沒法承受我所重視的人期盼落空的眼神。

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到高中,只是高中的我,更認份地當個小小齒輪,卡在這巨大的制度機器上被迫前進,我的特質沒有人在乎,我們都通往一樣的終點。學校和社會獎勵每一個人都成為某種特定的模樣,例如模範生基本上清一色都蓋著品學兼優的印章,要不追逐這被期待的樣貌,要不在這制度裡迷失自我。

隨著課業的壓力越來越重,不要說思考了,走路配英文單字、吃飯配地理雨量作物圖,沒有一刻不被塞滿,「大家都認為這是值得追求的,應該就是我要的吧?算了,沒有時間想了。」,所幸同學之間的情誼深厚,讓我不致於認為自己只是個啃書然後產出答案的機器。

 

「變成更好的自己」還是「變成更好的人」?

大學是我的啟蒙年代,啟蒙我的是那鼓勵尋找自我的空氣。不同於國高中「唯有讀書高」的一致聲音,「找自己」開始變成主流。

第一個實質回歸自己能掌控的,是叫做「選課」,我們的學校以選課自由著稱,那時候還是拿加簽單的年代,除了必修是應盡的義務以外,想學什麼就可以選、也幾乎全數能作為選修學分。

這很像一個小社會的縮影,大家依照不同的目的衍生不同的選課策略。有些人透過選「涼課」的策略,多出更多的時間可以投入到社團活動或社交或單純感受耍廢的愉悅。也有些人發展出選「甜課」的策略,發著聖光的老師普照大地給學生們每個都高分紅潤的甜美分數,GPA也跟著可愛起來。也有些人不論課程壓力重,只在意老師的教學能不能有所學習和獲得。而不同的選擇也的確就就像點技能樹一樣,時間、成績、知識會有不同的增長。

一開始我的想法跟大部分的人沒有太多差別,苦了六年嘛,好不容易熬到多采多姿的大學,就看能不能選個又涼又甜的課,又有自由、又可以維持成績,而學習成長嘛,體驗不同事物不是也算一種成長嗎?

how-to-build-you-confidence-story-from-a-female-entrepreneur-3

後來我開始發現這與我心中所想像的不同,當我選了又涼又甜但不感興趣的課時,看似減少了需要投注在課程的心力,但仍需要花費時間去「應付」課業,例如拼湊出作業、利用短期記憶力完成考試。比起減少的心力,這種必須做但毫無所獲的感覺更是一種全然的消耗,除了換取還可以的成績以外,沒有任何成長,心裡的空虛倒是多了些。

於是,我換了個方式,去選那些我有興趣學習,教授充滿教學熱情,但課程壓力重,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勝任的扎實課程。雖然現在可以站著講話不腰疼,但當時的確花了一些時間去擺脫「成績」的緊箍咒:可能花費倍數的時間心力,卻得到差不多甚至更不好的成績,在這個以成果論英雄的時代,這無疑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但很快的,我就發現這個方式適合自己,有些教授能夠把課程教得有趣又發人深省,每次上完課筆記總是滿滿滿,雖然這類型課程大多課後作業也是滿滿滿,但寫的時候卻不感到浪費時間,而有種不斷練習課堂所學之感。

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什麼是「追求自我成長」的快樂,當花了十倍的力氣,拿了一個跟甜課不費吹灰之力能拿到的一樣分數時,前者帶給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多太多了。

這也讓我開始更注意「自己」的存在,是什麼會讓我興奮的期待每堂課的到來?我的興趣有些什麼?我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雖然還是偶爾會被成績綁架,但基本上,已經脫離國高中以來為了成績而學的心態,轉而注重自己的成長,成就只是隨之而來的。

我也開始意識到,「變成更好的自己」與「變成更好的人」是不同的。努力是為了讓「自己」成長進步,還是為了變成「某個特定的模樣」,會直接影響到學習的動機、自信、與滿足感。

學校開設了一些學程,讓有不同傾向的同學可以透過學程補充知識與技能,例如創業或教育的學程。你可以把這個當作探索自我的途徑,也可以只把他當成履歷表的加分項目;豐富的社團活動、社團參與的不同角色,可以用來探索興趣、瞭解自己領導能力、團隊運作、協調能力,也可以只是履歷表的經歷之一;校外實習、比賽、工作坊,是可以檢驗與實踐自身所學的好場所,把理論與實務拉近,但你一樣也可以把他看做履歷表的加分項目之一。

how-to-build-you-confidence-story-from-a-female-entrepreneur-4
image source

這三個例子裡,「變成更好的自己」是把「自我成長」當作目標,為「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而「變成更好的人」則是努力呈現出特定的模樣,害怕不跟著大家一起塞進這些經歷就略遜別人一籌。不同驅動力的人,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差異,但切開一看,就會發現「自我價值感」的差異非常大。

前者相信自己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是一種學習,可以不斷成長變成更好的自己,對於各種挑戰常表現出願意嘗試的開放態度。後者則更傾向做「有把握的事情」,並努力將自己經營成某個特定的樣貌。前者是以追求成長為驅動力,後者是以害怕失敗為驅動力,兩者都有可能成功,但前者肯定比後者對於自己的存在感到更自信與快樂。

雖然這裡是以一種二分法的方式描述,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全然屬於哪種,多在這兩個光譜間游移,甚至在不同的人生面向都有不同的傾向,例如同一個人可能面對事業以成長為驅動力、面對愛情以恐懼為驅動力。

 

You Can’t Do It Now, But You Can Do It !

話說回來,取得了這第一步的微小成功(選擇自己喜歡的,努力做好,然後發現沒有更差,反而還獲得知識、滿足感跟成就感),讓我開始有勇氣嘗試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課程、活動、競賽、社團,從參與者到規劃者,一路到自己發起的專案、畢業、創業、無數的小嘗試、再次創業。

我必須坦白,其實最一開始的每一步我都戒慎恐懼,每一步都希望不只是學習而已,還要做到好,好到被認同的那種。「擁抱失敗」只是一種理想,做了還是會恐懼達不到目標,就像追女生,昭告天下還追不到那有多糗。但害怕失敗的恐懼,也讓我能卯足全力衝刺,達到某些自己設下的里程碑,再設定下一個高於自己能力的目標,然後再用盡全力去完成。

神奇的事情又發生了,當這樣一次一次去挑戰原本沒有把握能做好的事而不斷前進時,就像在瓶子裡卡進一顆顆小石頭,滿了以後,加了一些沙進去,還是一個不小心倒了些沙出來,都沒有太大差別了。這是一種很莫名其妙的自信,在這種狀態時,開始不會在意自己在別人眼裡是成還是敗,因為知道自己正在前往目標的路上,只是還沒到達世俗定義的成功而已,就像努力鍛鍊知道自己可以跳多遠的選手,不會在意別人笑他蹲得多低。也漸漸的開始參透了「擁抱失敗」的意義,「摔了一跤,很痛!沒關係,下一次就知道了!」

不需要「被認為成功」或「被認為失敗」時,就把自己從很多束縛與綑綁中解放出來。少掉多餘的懸念,可以把時間留給那些對自己來說重要、有意義、嚮往、感到快樂滿足的事情。我想這也是所謂很早就找到自己的天賦或是熱愛的事情的人,會被大家稱之為幸運的原因,因為這些擁有某種天賦的人們,可以因為發現自己的某種特長而得以更早進入這樣的自信狀態。

花了不到十年的時間,我從迷惘、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人生,逐漸感受到什麼是「對於自己的存在感到自在」,所能歸納的秘訣有三個:

一、從小地方開始不斷累積並取得自信。

二、不過份看重某次成功或失敗,認知自己是可以持續進步的。

三、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試著去看「學到了什麼」,習慣這樣的思考方式後,挫折與阻礙都成為能量與學習改進的動力。

無論你現在看我是覺得失敗還是成功,我知道我的故事還在繼續,而我也仍然會不斷成長、去追尋更好的自己。

正在在看這篇文章的妳/你,無論是15歲、25歲、35歲還是45歲,不去放棄每個小小的嘗試和累積,就一定會成為更好的自己。最後引用一句最近看到非常喜歡的話:「You can’t do it now, but you can do it.」

其它創業系列文推薦~

《脫離「自私鬼」角色,創業的是我,卻教會了我支援另一半》

《放棄加州生活,她回到台灣創業的4個認知分享》

《專訪Dawoon|矽谷超紅約會App Coffee Meets Bagel的才女創辦人》

獨家精選只在LINE裡頭,現在先▸▸   好友人數   接著回傳「career/有興趣的內容(例如Slash人才、PM、轉職、行銷、海外工作)」讓我們遞給妳最相關的第一手消息!

 


【優勢思維 2.0】線上課 ►購課含 ISME 優勢測驗正式版,點我看詳細介紹

想離職、沒有成長、找不到方向,想做些改變卻沒有動力...你也有相同的困擾嗎?
有時候感覺自己不夠好,也許應該試著嘗試不同的事?與其彌補弱項,不如專注發揮你的強項。
如果你也感覺工作有點卡卡的、想要探索更多可能性,也許「優勢思維」可以帶給你不同的啟發。

《優勢思維2.0》線上課包含 ISME 優勢測驗正式版 (市價 $600),使用職涯教練 Grace 設計的升級版「優勢鍛鍊系統」,透過教練式提問引導,以及個人化的優勢測驗報告,一步步帶你分析潛能(價值觀 x 職能 x 天賦)、定位自己(找到適合的位置),學會將優勢思維應用於工作上,並看見職涯更多可能。

上完這堂課,你將能具體說出自己的優勢與定位,更有自信地邁出職涯下一步 ► 點我看課程

 

 

若你正在工作中遇到瓶頸...有些小卡關... ▶︎點擊看更多 BetweenGos 職涯服務
職場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讓我們陪你把職涯走得更順利🌿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的你!歡迎追蹤我們的  IG 給你更多美好提案:)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

BetweenGos © 201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