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最適用的人脈建立法,「鬆散連結」降低你的社交壓力

by Renn

Hi,我回來了,這次要分享內向者如何破解不善建立人脈的迷思(?)

本篇內容

  • 解釋鬆散連結定義
  • 善用鬆散連結
  • 教你內向人也自在的交朋友方法
  • 4 個鬆散連結的執行方法
  • LinkedIn 是鬆散連結的首選

關鍵字:#內向人交朋友、#鬆散連結、#人脈建立與心態、#實質操作

 

當過偽外向人格,因此更認識自己

我本人曾將自己塑造為外向人格好一段時間(將近五年),那時跟內向夥伴說我是內向者時,沒一個人相信。當時我認為外向人格在人際關係和社群人氣、工作上才有明顯優勢;實際上,表面多少有效果,但兩者獲得的資源是差不多的。

我在外向時期認識的朋友數是內向時期的 5 倍(一個月新好友數20:4),讚數和社群聲量也翻倍,但真正在工作、學習、引薦機會和你互相幫助的,還是同樣一群人。

後來我漸漸轉化,在人前呈現內向特質,我的能量不再嚴重耗損。體悟到自己本質還是內向的。

外向內向都一樣,善用並發揮本質,就是最棒的你。

我也因此找到自己交朋友、建立連結的方式。

 

內向者的鬆散連結

同字面義,是以「相當低的頻率維繫、鬆軟地維持關係。」

一年只聊 2–3 次、好幾年沒見過面(甚至不同國家)、卻一直記得彼此,只要有適合契機,會讓你腦中燈泡亮起來,發出「啊,這要找他!」的人選。

頻密、高黏著度的連結方式,包含:每天貼文、回覆好友與社交留言、到好友串留言、開發話題、兩三天到社團分享心得見解、頻密線上線下聚會等。這是外向人格感到舒服和發揮能量的方式。

相對的,你很難看到內向者在實體聚會、社群上進行這麼高密度、高曝光量的互動,甚至有些內向者在社群上是寂靜的,他們更傾向直接敲你訊息,或等你敲他們。

 

鬆軟連結的發達,全拜網路科技之賜

鬆散連結是一個任何人都適用的連結建立方式,且更適合內向者,可以說幾乎為內向者特質量身打造。

鬆散連結之所以相當普遍,全拜科技之賜,我們每天都有看不完的 stream 動態,大家最近在忙什麼、去哪裡玩,不用親自見面或敲訊息就知道。

訊息軟體的發達也解決電話時代的不方便:非得雙方臨在,並且都投注注意力才能討論的低效率。(只要有一方沒心情聽你說話,事情基本上就不能推進,要等下次電訪,順便累積彼此的不耐煩指數)現在你只要留下文字訊息,對方有空時再好好回你就好。我們都明白訊息基本上會得到回應、討論、難以被中斷,久久沒回應也成為變相的默契,但不代表下次沒機會。

不用電話、不用面對面、不用被迫當下反應、不用強烈依賴實體聚會的網路社交,基本上就是對內向者的一大福音。

內向者人脈建立術-2
只是想放,這是內向的Me

但不代表你不用學社交技巧XD 人脈還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交能力之上,不過你只要開啟一小步就好。

 

4 個鬆散連結的執行方法

只要做到「時常關注,偶爾聯繫」就好了,時常關注的出發點,來自於你樂於關心他人,觀察對方的生活和動態。

1. 關注朋友的近況、興趣喜好,輕鬆回應維繫連結。

這可以間接提升友情間的親密度、降低需求產生時的破冰困境。

我覺得 IG 的 story 很特別,它讓我和很多半失聯的人熟起來,因為每天都看得到他們發生什麼事,直接回覆也無傷大雅,大家都喜歡得到回應。

限時動態的連結性強,互動更破碎卻也輕鬆,每天關注,對彼此的熟悉度和共感也比較強烈。輕鬆回應訊息,有共鳴就回一句「太扯了」、「我之前也遇過這種事」等,我常因為這樣就和別人從點頭之交聊到變朋友了。

我和一位行銷朋友不常見面,但我們都愛貓,當我看到一些可愛的貓貓動圖會分享給她一起笑,保持若有似無的聯繫。還會一起挖苦行銷人才懂的梗之類的(誤

如果你們在同產業工作、有共同興趣,也可以交流興趣、或產業新聞。維繫鬆散連結的好處,可能讓你將很多熟悉的陌生人昇華為朋友。未來直接約參加論壇、喝酒聚會,或雙方有潛在的工作機會,直接問也不尷尬。

內向者人脈建立術-3

2. 關於那些不熟、你覺得很棒的職人,找尋話題切入點。

網路連結除了同學、朋友親人、同事以外,另外一大部分可能是你們曾交流過,或單純從網路關注這人的觀點而加好友的陌生職人、大大。

這些幾乎沒聊過一句話的人,我們要做的是留心和發現話題切入點。有好的切入點,就能建立好印象與連結。

通常專業人士在社群上(尤其 LinkedIn/Facebook )會發表他們的長篇觀點,你可以從中觀察他的喜好、看法,以及,近況。這將會成為你建立連結的談資。

如果他們有寫文章,看完文章有想法,比起留言,直接私訊回饋吧,聊得來就輕鬆討論。

討論上,就考驗你平常累積的談資了,包含你對對方的留意以及知識涉略的多寡,生活經驗和專業知識交互閒聊就好,不是非要用專業知識能力延續話題,這樣彼此壓力太大了。

我之前在 LinkedIn 上滑到一個聯絡人分析幾個同性質競品,覺得很有趣,看完後直接私訊稱讚他分析得很精彩,隨後聊起他是用賽局理論為基礎去分析,之後就聊到要不要架個人網站去了。

持續維繫鬆散連結,別人在看到機會需要被滿足時,會優先想起你。

你不知道哪一天,有人曾因為你的一席話而記住你的專業,未來優先推薦機會給你。

或有天你的大大朋友開了架站講座,你可能就會在票搶光前,優先將這個訊息分享給對方,對吧?這就成為拓展你學習和合作的機會囉。

內向者人脈建立術-4

3. 最重要的,你的心態出發點。

以上這些方式,所有的奠基點在於「不求結果」。每一次談話不是非要有個目的和結果,你也不該用目的去開啟談話,這只會讓你備感壓力而更討厭人脈。

大家對於「為了之後不確定性的、飄渺的利益目的而積極維繫人脈」這件事,感到反感和厭倦,光想就很累。

那如何不積極經營又能開拓、維繫人脈,就在於你對他人保有好奇、願意關心/注他人、不帶目的性的認識大家。(同時也不要過度在意別人有沒有關注你。)

注意,鬆散連結的目的在於與大家保持友善聯繫,從而在未來新機會、新需求出現時,雙方不用遭受因目的導向而產生的溝通壓力。

一個你偶爾時不時聯繫的某公司職人,和一個突然加你的 HR、HH(而且明顯感受到他在刷名單 KPI),有天同時向你推薦合作機會,你會先點開哪一個人的聊天視窗?

 

4. 人脈是互相的,樂於分享、幫忙轉介機會,有一天你也會獲益。

最後,樂於分享你知道的事情、資訊、潛在機會。不論是文章、限時動態、十秒自錄短片,或直接私訊分享給你覺得可能需要的人(但不是亂槍打鳥,這個分享奠基在你對對方有基本的基礎上)。

透過練習你會越來越習慣這件事,也會找到更多素材支撐你的分享,甚至會為你帶來更多的鬆散連結,這是自然而然達成的結果,而不該是目的。

以我舉例,有次我整理成一篇Medium,再發個 FB 限時動態跟大家說,我手邊有些行銷職缺,有興趣私訊我。你會意外發現,私訊你的人通常是那些沒聊過天、但一直存在你人脈網裡的臉友。這時何不藉此寒暄聊天,關心他們的需求,為彼此烙印印象?(但找工作的事情,該有的道德還是要有,請不要隨意跟雇主以外的第三方八卦他人的求職意向喔!)

內向者人脈建立術-5

LinkedIn 建立鬆散人脈?

如果我跟你說,所有網路平台都適用鬆軟連結,但 LinkedIn 又是其中的上上之選,會不會眼睛發亮?

原因:

  1. LinkedIn 以工作/職涯為主軸,每個人都整理好自己的長處給你看。
  2. LinkedIn 是兼具工作職能與個人生活狀態的社交平台。
  3. LinkedIn 目前牆上內容留得比FB久,而且它也推出限時動態了。
  4. LinkedIn 加好友比所有社交平台無壓力,因為大家預期心態是建立人脈,意圖相較單純、有共識。

(也是有人把 LinkedIn 當 Tinder 用,我就刪lol)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推你這本書

我遇到這本書時,意外發現自己已經在實踐作者的社交方法,有遇到知音的感覺,我已經幫你驗證過這套方法了,套用在內向人格相當成功。
越內向,越成功

越內向,越成功:Google媒體關係總監、Twitter總編親授,給內向者的「無壓力社交法」,輕鬆建立深刻人脈

作者本身就是在矽谷圈打滾的內向人,用她的方式維繫網絡、推薦資源給其他人、持續和世界各地的人脈維繫。而且提供許多該注意的細節。

如果這個社交方法讓你鬆了一口氣,歡迎追蹤我的 LinkedIn,和我維繫鬆散連結(咦) 和我私訊打招呼,跟我說你是哪篇文章認識我的,我會記住你。 事實上很多人先見過我的 Medium,日後才遇到我本人,而且沒認出來 lol (得意什麼

關於內向人格與職場的互動技巧、人脈技巧,如果想看更多內容, 歡迎與我合作討論,LinkedIn 或是 Gmail 來信都可以👌 [email protected] 讓我們一起在網路上發光發熱!

 

也推薦你看看:

《内向者也可以有大把人脈!CEO與你分享10條社交之道》

《Help me find a job! 讓「弱連結人脈」都幫你使命必達,心法大公開!》

《【好書俘】S姐推薦系列| 徹底顛覆你對「人際」的看法!《突破同溫層的社群人脈學》精華整理》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instagram-logo 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優勢思維 2.0】線上課 ►購課含 ISME 優勢測驗正式版,點我看詳細介紹

想離職、沒有成長、找不到方向,想做些改變卻沒有動力...你也有相同的困擾嗎?
有時候感覺自己不夠好,也許應該試著嘗試不同的事?與其彌補弱項,不如專注發揮你的強項。
如果你也感覺工作有點卡卡的、想要探索更多可能性,也許「優勢思維」可以帶給你不同的啟發。

《優勢思維2.0》線上課包含 ISME 優勢測驗正式版 (市價 $600),使用職涯教練 Grace 設計的升級版「優勢鍛鍊系統」,透過教練式提問引導,以及個人化的優勢測驗報告,一步步帶你分析潛能(價值觀 x 職能 x 天賦)、定位自己(找到適合的位置),學會將優勢思維應用於工作上,並看見職涯更多可能。

上完這堂課,你將能具體說出自己的優勢與定位,更有自信地邁出職涯下一步 ► 點我看課程

 

若你正在工作中遇到瓶頸...有些小卡關... ▶︎點擊看更多 BetweenGos 職涯服務
職場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讓我們陪你把職涯走得更順利🌿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的你!歡迎追蹤我們的  IG 給你更多美好提案:)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

BetweenGos © 201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