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工作,就比較有前途嗎?揭露台灣、香港、美國真實就業情況

by Ivan

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工作有七年了(一直全職並兼顧學業;研究所因工作緣故實在沒時間弄論文,只能暫時肄業),其中有一半在海外:一年半香港、兩年美國,因工作的緣故出差的地點從大陸各地、印尼、美國、印度到歐洲…。學的是文,從事行業是科技業,或許可以分享一點點心得,給曾經或者正迷茫的台灣青年一點想法參考。

 

昨天一如往常,下班在家看YouTube,意外看到了這個影片:

長期關注台灣青年就業、創業還有台灣企業在海外發展等議題的我,雖然知道了不少,但看了一些數據還是覺得震撼。最震撼的是每100名高中生就有8名到海外就讀大學,而大多數的人是登「陸」就學。其實我覺得沒有不好,也覺得值得鼓勵,但如果這個現象是現狀造成而政府的配套不成正比,那就值得擔心了。然而, 我覺得更為重要的是,評估好自己的能力、環境現實等主客觀因素,再來判斷自己的發展路徑。

前陣子寫了一篇文章,把海外的一些開銷簡單的做了一些列舉,讓想往外追夢的人有個底,也好依照自己的狀態來評估,就是多一些資訊。雖然每個人的路徑和能力不盡相同,但我覺得都值得思考。

很多人有一些迷思,覺得出國就是高薪的保證,這個高薪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呢?例如,你在台灣的工作月薪3萬5,突然有澳門的機會或者香港的機會給你6萬,或者韓國給你9萬,也許從你的思維裡,這是一個大很多的數,但考量了長遠性還有生活成本,究竟是多,還是少?這個值得我們思考;但無論如何,「主場優勢」都還是很值錢的,有些東西是無法量化的,比如便捷、熟悉、親情、友情,或者簡單的「不被歧視」。

Layer 0 (1)

回到數字上來說: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所以出海絕不是高薪保證,對的心態和努力才是不二法門。時間退回到2008年,也就是我剛進入大學的那一年,依稀記得也是台灣政府剛開放大陸學生來台高校(大專院校)交換並取得學位的那一年。當時,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前往大陸工作或者東南亞工作的人可謂少之又少。所謂「出國」指的都是到歐美國家留學、取得學位並留下來就業這樣聽起來「高大上」的職涯路徑。

然而,隨著兩岸交流日漸頻繁、中國大陸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廣及互聯網、科技、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在全球範圍內的崛起…。台灣品牌自身的衰落(雙A、HTC等)、政府對提振經濟的藥方失效和新南向政策的不明確等內外因素,越來越多年輕人將出國列為一種選項,甚至成了首選。

記得當時,我還是同齡層極少數中的少數在大陸公司發展的,而近兩年看到非常多朋友離開台北,無論是在北京、深圳、杭州或者東南亞,都加盟了對岸的互聯網巨頭,如阿里巴巴、騰訊、小米、京東….等。其他行業如旅遊服務或者航空業,也不乏越來越多人選擇加入外商,如新加坡、阿聯酋等…。但是真的離開了台灣就解決了自身的經濟需求了嗎?還是只是被薪水的數字所影響?其實很多人都知道,真正的生活質量要考慮比例還有物價。其實,留在台灣不一定是次選。

下面用我個人的實際經驗來分享,給大家參考,每個人的狀況和主客觀條件可能天壤之別,所以只是參考。

 

1.台灣

Layer 0 (2)

根據台灣主計處官方的數據(你懂的),2017年的平均薪資(月薪)約為5萬元,其中2-3萬的人數最多,達23%;3-4萬也有18%,所謂「底薪族」在台灣約有129萬人,定義位收入僅2.2-2.3萬新台幣的勞動人口,約佔25%。如果考慮年齡, 在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 我猜平均收入的數字應該會更低。根據Expatistan的數據,台北市商業區域一頓飯加上飲料約台幣208元;一間一般的13坪公寓一個月大概租金需要1萬8千元。當然,在台北,一個便當不用100元的地方到處都是,房子省一點也可以不用花這麼多。以下我以自身的真實花銷經驗來和大家分享。

案例1 (學生時代 – 初入社會:2010 – 2013)(月薪稅後5萬)

  • 食物:每天食物花費 早($35)+ 午($80)+晚餐($100)= $215元 x 30 加上偶爾想吃好一點,算1個月$7,500元
  • 交通:每個月捷運花銷$1,500 | 摩托車油錢 $500,算1個月$2,000元
  • 居住:政大旁5樓30年老舊公寓翻新套房(無電梯):1個月$9,500元
  • 水電:經常上網,房租含水和網路,電費約1個月$750元
  • 娛樂:偶爾看電影、買衣服,1個月$1,000元

也就是說一個月的基本開銷約$20,750,再往上加一些其他諸如旅遊、交際、電話費等等,撐死了2萬5能搞定,也就是說當時每個月能存50%的薪水,一年大約最少可以存下30萬台幣。

案例2 (管理職)(月薪稅後13萬:2014-2015)

由於進入職場的時間比較早,所以在研究所1年級的時候換了工作,管理職的收入加上獎金比較多,當然也就有一些簡單的投資,記得,開銷是會因為你的薪資成長而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的,這個也因人而異。

  • 食物:直接算三餐$450,加上偶爾想吃好一點,算1個月$15,000元
  • 交通:每個月捷運花銷$2,000 | 摩托車油錢 $500,算1個月$2,500元
  • 居住:永和捷運共構電梯大樓套房(1房帶廚房陽台):1個月$23,500元
  • 水電:經常上網,房租含水,電費網路約1個月$1750元
  • 娛樂:偶爾看電影、買衣服,1個月$3,000元

粗算1個月基本開銷$45,750,加上電話費等其他交際費,算1個月$5萬5,每個月存下的錢約7萬5,佔薪水的57%,也就是說存下來的比例甚至還有提高。這個階段的後期我在永和買了間小房子(電梯大樓),加上裝潢電器總價約900萬,每個月的房貸約3萬5,也就是說還是能存下薪水的50%,而且生活品質非常好。

 

2.香港

Layer 0 (3)

在台北一直到了2015年7月,因為有意思的機會說服我離開家鄉到香港去挑戰全新的環境。香港一直以來也是台灣人喜歡旅遊的熱門地點,我卻不曾去過。再沒有太多調查的情況下就丟下剛裝修好的房子,去了香港。看中的倒不是薪資,而是對自己的挑戰,除了非本國籍生活上遇到的比較複雜的程序外,簡單分享開銷成本的部分。當時職級晉升一級(副總監),直接管理人數約15人,加上區域市場,頂峰時期達45人。

開銷的分佈(單位皆為台幣,當時港幣與台幣比例約為1:4)如下:

  • 食物:直接算三餐$900,加上偶爾想吃好一點,算1個月$30,000元
  • 交通:每個月港鐵花銷$4,000 ,偶爾打車,算1個月$6,000元
  • 居住:電梯大樓1房1廳1衛,帶廚房,無陽台(整個套房很小):1個月$65,000元
  • 水電:經常上網,房租含水,電費網路約1個月$2500元
  • 娛樂:偶爾看電影、買衣服,1個月$5,000元

基本開銷約台幣$108,500,加上台灣的房貸3萬5還有往返機票,算兩個月1次,加上計程車和高鐵(房子在台北,老家在高雄,所以回台灣兩個地方都會去)費用可能1萬2,總計1個月的實際開銷約台幣$155,000。當時雖然還是可以存下接近比例(較少,但實際金額較多)的淨收入,但我們先來看看…根據Expatistan網站,香港的平均生活成本比台北高了73%。

Layer 0 (4)

圖/截自Expatistan網站

而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Layer 0 (5)

圖/原作者提供

加上年齡層的分佈呢?

Layer 0 (6)

圖/原作者提供

也就是說,在25-34年齡段且擁有大學學位的人民中,只有5.6%的人薪水超過24萬台幣/月,而且還是稅前(雖然香港稅低),很理想的估計你能賺到3萬港幣(12萬台幣),你能存下的一定比你在台灣少。其他都不算,光是房租比例佔了你的薪水50%,而吃飯比台北貴1倍,就知道剩下多少可以存(還不考慮機票)。根據我的經驗,一般大學畢業在香港科技類行業的收入介於1萬3 – 2萬之間,所以很少人自己出來租房的,實在太貴。所以,外國薪水帳面看起來比較高,只是媒體報導的時候沒有告訴你成本,也不會考慮你需要回家探親的需求。當然,有很好的機會還是很鼓勵準備好的年輕朋友去嘗試,畢竟怎麼樣都也是一種增廣見聞的鍛鍊。

 

3.美國

Layer 0 (7)

美國是很多年輕人追夢的地點,也是很多人留學的所選。我沒有到美國留學過,只因為有家人在這,求學時候有幾個暑假是在洛杉磯度過的,工作以後也有兩次來美國(舊金山出長差1個月以上)。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被調到了美國,也就這麼定下來,至今2年了。撇開超級無敵難搞的簽證和移民政策問題,我們只討論實際生活成本。以洛杉磯而言,從數據上來看是全球居住成本第24高的城市,北美第12高,僅次於波士頓。收入水平怎麼樣呢?

Layer 0 (8)

圖/截自Data USA網站

可以看到平均一個家庭的收入中位數約為5萬5美金(年薪,下同),約台幣$1,650,000。有趣的是,在洛杉磯,亞洲人的收入比白人還高,約6萬7美金,合台幣約$2,010,000。但實際上是被高管、富二代、或者官二代拉高的成分居多,根據我的觀察, 華人在洛杉磯其實比較弱勢,收入水平比較低,一般台灣公司(一般產業)的一般職位(新鮮人)薪水可能就4-7萬美金(年薪),管理職也許7-10萬。對了,這些說的都是稅前。

Layer 0 (9)

圖/洛杉磯分種族和職業別的平均收入;原作者提供

與台北的消費比較呢?根據Expatistan的數據,要高出52%的成本。但是通過這些分類來比較的數據並不準確,因為在美國有很多開銷是在台灣不需要的,比如車、油錢、更高的保險費、餐廳的小費(15 – 20%)還有極高的稅(州稅、聯邦稅、市稅、社會安全保險…..),以我的案例來說,所得稅加總可以超過35%,也就是說薪水的一大部分都拿去繳稅了。

Layer 0 (10)

圖/截自Expatistan網站

下面一樣用我自己的例子來告訴你美國的生活是一種什麼概念,當然,還是那句話,因人而異,如果你每餐都自己煮,也許你可以很便宜。(以下單位為台幣)

  • 食物:偶爾自己煮,週末吃好一點點,加上小費算1個月$45,000元
  • 交通:1台車,加上保險、油錢1個月$40,000元
  • 居住:San Pedro (不是好城市)電梯大樓2房1廳1衛,帶廚房含車位、保險:1個月$70,000元
  • 水電:經常上網,水費電費網路及管理費約1個月$3,000元
  • 娛樂:偶爾看電影、買衣服,1個月$15,000元

我租的公寓是不錯的公寓,但不是個好區,所以很多地方比我住的地方貴,但你也可以住很便宜很嚇人的套房或者學生套房,或者合租房。華人區一般會便宜很多。如果和我一樣堅持要有室內車位,那房租基本上就是6萬台幣1個月跑不掉了。按照上面的算法,每個月的開銷就超過$173,000。另外,很多公司在美國是沒有提供健康保險的,我們公司屬於福利比較好的科技公司,不然1個月經常得付$3,000多的健康保險費,就算有保險,想看比較好的醫生(out of network),一次隨便就是幾百美金。我因為車開得多,又買了一台電動車,每個月的車貸再加4萬多台幣,更別提台灣的房貸了….。當然,你可以都自己煮飯、自己帶便當,或者開平價車,也可以不旅遊不娛樂….,那生活其實也就沒什麼樂趣了。總的來說,帳面收入是高了,但我其實每個月能存下來的錢和當時在香港差不了多少,卻花了更多時間通勤、也擁有更少娛樂和便利性。

其實論舒適度,我個人認為,當然還是家鄉好,但出來闖確實也能獲得家鄉所不能獲得、學習不到的機會。首先,我認為還是要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想出來闖,是想要學習,是遇到機會,還是被帳面的數字沖昏頭?

一般如果不是「被機會找」,而是自己主動去嘗試,從一個新人開始,很現實的說,台灣人可能並沒有任何優勢,即使到中國大陸發展,也已經沒有當年台商鼎盛的年代,覺得台灣人才有什麼優勢了…,反而可能被視為劣勢,這點需要深刻認知、做好心理建設。首先,你可能與本地文化、語言格格不入(不要以為你都說中文就會通),如果沒有能有比別人多的貢獻,人家為什麼要給你更好的待遇或者更多的機會?

培養好自己的技能,按自己的目標和憧憬來安排職涯路線,按部就班的去學習成長,也許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一定要多方評估、多方了解,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自不量力。有時候,遇到一個貴人,或者懂得提攜後進的前輩,一定要珍惜,因為他給你的東西可能是你自己努力很多年都學不來的。

最後我送給大家一句自己常說的: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留給不停止準備的人。

平常也會在這裡分享心得和生活,歡迎交流。

本文依作者同意轉載自Dcard,原文標題為「#文長 分享求職及海外工作的小心得」

 

也推薦你看看:

《有這種上司算你倒楣?六種令人頭痛的慣老闆典型》

《刺激無比的俄羅斯職場征服日記!專訪手機知名品牌行銷經理Emily》

《澳洲職場觀察日記|對工作負責,就是把生活擺第一。》

 


給需要完整工具備戰「轉職」的你 ►推薦你看看《求職實戰線上課》三月限時優惠中!

求職這段旅程向來不輕鬆,讓我們陪你一起走吧!從「收斂目標」、「市場機會分析」,到「履歷面試」準備,BetweenGos 集結 8 年現場教學經驗,目前已經協助超過 5000 名學員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方向。我們將這些驗證過的成功經驗整合一起成為一套轉職方法,帶你有效率地計畫並執行轉職行動。

透過這堂課,你可以:

  • 建立「組合式職涯思維」,讓未來發展方向更清晰
  • 實作「跨領域能力地圖」,打造你的專屬技能樹,讓過往累積更具體
  • 完成「一頁式職涯亮點」,將關鍵切入點,展現於履歷、面試中
  • 提升你的求職信心,讓面試錄取率翻倍++

一起加入課程,著手打造屬於你的理想未來!►手刀看課程

 

若你正在工作中遇到瓶頸...有些小卡關... ▶︎點擊看更多 BetweenGos 職涯服務
職場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讓我們陪你把職涯走得更順利🌿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的你!歡迎追蹤我們的  IG 給你更多美好提案:)

 

Related Posts

BetweenGos © 201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