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各位分享,最多人一畢業就想做的工作:行銷。 可能是因為很Fancy吧,想像一個光鮮亮麗的牌子,幫品牌做到目標銷售量,透過不同策略、促銷案、和厲害的人合作⋯⋯等,今天就用一個獵頭角度,分享我所知道的行銷職涯發展。 以下會有很多現實面請見諒,如果是想進入這個產業的可以認真參考:
Tag:
行銷
裁員海嘯在全球各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次邀請到在美國矽谷新創公司任職產品行銷的Kristine,除了分享海外求職歷程,更要告訴大家有點戲劇化,卻又真實無比的被裁員經驗。希望能幫聽眾朋友們建立起心理上、能力上的安全防護網!... 閱讀更多
廣告中的流程溝通模式文案
讓我們試著替汽車廣告寫文案。金恩說明了他如何使用流程溝通模式來建構內容,以求務必傳達出最清楚的汽車訊息,並將訊息包裝成對每一種人格而言皆具意義。金恩建議的書寫內容如下: 想像有一部車。這部車只要 1 加侖汽油就可以跑 50 英里。與同級車型相較之下,這部車的耗油率是最低的。我們相信這部車可以為關心自己荷包的顧客帶來更高的價值。說到底,這是市場中最出色的車。這部車給人的質感很好、外型也亮眼,開著這部車你會感到非常舒適自在。你的朋友們一定也會想要跟你一起出門,因為這部車棒透了。現在,讓我們細分哪一句話是針對哪一種人格類型的人所說的:- 這些話用的是邏輯,說給思考型聽:「這部車只要 1 加侖汽油就可以跑 50 英里。與同級車型相較之下,這部車的耗油率是最低的。」
- 這些話用的是價值,說給堅持型聽:「我們相信這部車可以為關心自己荷包的顧客帶來更高的價值。」
- 這些話用的是魅力,說給促動型聽:「說到底,這是市場中最出色的車。」
- 這些話用的是感覺/仁心,說給調和型聽:「這部車給人的質感很好、外型也亮眼,開著這部車你會感到非常舒適自在。」
- 這些話用的是幽默,說給叛逆型聽:「你的朋友們一定也會想要跟你一起出門,因為這部車棒透了。」
會議與面試的流程溝通模式
傑夫.金恩是繆思學院(MUSE School)的主任,也是繆思全球(MUSE Global)的執行長,學院的學生年齡從幼兒到高中都有,而在這裡任教的每位教師都受過全面性的流程溝通模式訓練。如此一來,無論學生偏好哪一種溝通模式,繆思的老師都可以做評估,並與學生們建立連結,進而激勵每一位學生。 金恩認為很多教育機構都沒有替年輕人做好準備,讓他們足以面對工作環境。這些機構的焦點通常會放在背誦並重複照搬同樣的資訊,但學生不會明白要如何與人溝通、管理壓力,或是在衝突中進行協商,而這正是流程溝通模式所要教給他們的。 假如一個應徵者不知道流程溝通模式,就可能會降低面試官參與對話的意願。比方說,假設有位面試官問了一個以邏輯為依據的問題,像是:「你在蘋果(Apple)待了幾年?」但如果面試者較偏好用情緒的語言來溝通,可能就會提供一個情緒面的回答,像是:「我在那裡待了幾年,我覺得很棒,蘋果真的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然而,如果面試者受過流程溝通模式的訓練,而面試官同樣以這個用邏輯為依據的問題來開場,面試者就會以邏輯為根據來回答:「我待了 4 年 3 個月。」受過流程溝通模式訓練的人,比較可能持續使用與提問者同樣的溝通語彙,如此一來,面試官就會一直處於高度參與的狀態,並且跟應徵者有所連結。 面試和會議上的成功,是來自於理解桌子另一頭的人是用什麼方法來感知世界。你會希望自己可以符合他們的需求;重點不是一進去就跟桌子對面的人不假思索地聊個不停,而是要依據他們的層次來溝通,這樣你們才會在同一個頻率上。如何讓更多人關注你所在乎的議題?
很不幸地,金恩發現環保人士通常是地球上最不擅溝通的人。事實上,大部分試圖利用說故事帶來改變的人都會遇到一個常見的問題:雖然他們對於自身信念都懷抱滿滿的熱誠,但這通常會讓他們偏離正軌。你幾乎很難看到有哪位環保人士可以挺身而出,同時跟六種人格類型對話;相反地,他們通常會傾向用價值或邏輯來談話,而這只能打中很少數的人。他們無法讓大部分的民眾想要參與,因此,也就不會讓一個國家中大部分的人民想參與。金恩認為,無法有效溝通,使得環境議題解決的速度減緩。 有個溝通無效的例子,就是當環保人士說:「你知道嗎?我們該停止吃魚了。因為海洋裡快要沒有魚了,而且魚的體內都是塑膠。如果你還在吃魚,你這個人肯定是哪裡有問題,因為你不在乎海洋,也不在乎我們的環境。」 說實在的,這段話誰聽得進去?從事實的角度來看,這名環保人士說的可能百分之百正確;但是,當講者貶低並攻擊受眾時,聽者就會興趣盡失,對講者的信任也會流失。應該、應當、必須這類的詞,或是「如果你不去做我要求你做的事,你一定是哪裡有問題」,這些說法沒有辦法激勵大眾做出任何改變。 反之,環保人士(或任何相關的人)可以藉由分享一種包含全部六項溝通貨幣的說法,進而從中獲益。另一套較好的說詞會是這樣的: 我們非常熱愛海洋和魚群。數據顯示,到了 2030 年,魚將被我們消耗殆盡。我們堅定地認為必須找到魚肉的替代品,因為我們希望海洋能夠世世代代美好傳承。想像一下海裡魚群豐沛、水質潔淨的未來吧。請加入我們,讓我們此刻就能有所行動。 這段話裡的每一個句子,都可以直接跟流程溝通模式中的六種人格之一進行溝通。 ※本文摘自《鉤引行銷:在訊息爆炸的時代運用鉤引點,只要3秒鐘就能突圍而出》,時報出版※也推薦你看看: 《行銷人必看!打造鉤引行銷 5 步驟,3 秒抓住群眾注意力》 《《行銷5.0》後疫情時代成功行銷的5大關鍵要素,教你打造全新顧客體驗》 《讓你的產品會說話!找出品牌特色,打造成功自我行銷》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
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 閱讀更多
創造有效鉤引點的 5 個步驟
下列有幾個準則,可以幫助你理解厲害的鉤引點的基礎是什麼。當然,並非所有厲害的鉤引點都符合下列每一條規則,但我發現大部分的鉤引點至少包含了其中幾項、甚至全部。請將之視為一份指南,尤其是對於第一次創造鉤引點的人來說。等你學會了這套系統,駕輕就熟之後,就可以打破規則,製作出屬於你自己的準則。厲害的鉤引點的基礎:
- 盡可能使用最少的文字(想像一下雜誌封面的標題),例如:「30 天內從 0 到百萬追蹤。」
- 忠於自我,也忠於品牌存在的原因。如果這個鉤引點跟你的品牌無關,就會讓人覺得你是在釣魚、騙取點閱率,一點也不真實。
- 改變人們的想法並顛覆期待。舉例來說,我曾經製作過一支很成功的社群影片,其鉤引點是:「警告!!打安全牌是很危險的。」這一點挑戰了大眾普遍認同的信念(在生活中打安全牌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 不要讓大眾花太多心思去思考─鉤引點要用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
- 不要讓大眾完全不需動腦─如果人們對你的鉤引點連想都不想,那很可能是無視了你的內容。
- 要包含好奇心的元素,讓受眾想要了解更多或是繼續看下去。例如:「伊隆.馬斯克故意將那臺賽博皮卡車打造得很醜──而這是他做過最聰明的一件事。」
- 用原創性脫穎而出。如果你已經在別的地方看過你的鉤引點,那很有可能就不會成功。
- 將普遍/可理解的元素跟獨特的東西相互結合,就會吸引到受眾。舉個例子:Away Travel 是一種可以替手機充電的行李箱。行李箱已經存在幾十年了,但是,一個可以用來替手機充電的行李箱則是個全新的點子。
- 很快就能被理解─確保你的鉤引點最多在 3 秒鐘內就可以被理解。
- 提供一個可以解決受眾的痛點的方案。傳奇文案寫手尤金.舒瓦茨總是會把痛點放在他寫的標題裡,舉例來說:「到了 70 歲、 80 歲,甚至是 90 歲,才開始你的中年生活!」此處指的是「老化」的痛點。又或是:「如何撫平你臉上的皺紋。」這也再一次處理了跟美容與老化有關的痛點。
當你在發展厲害的鉤引點時:
- 要預期這是一套流程,通常無法在第一次嘗試就找到完美的鉤引點(甚至是一開始的數次嘗試也可能不會成功)。
- 你需要創造的點子與各種版本,數量要超乎你自己的想像。你可以試著創造 50 到 100 個具有可能性的概念,這會挑戰你創意的極限,長期下來也會讓你想出更好的點子。
- 修改點子─把這些點子重新修改、重新形塑、翻轉過來,將不同的版本混搭在一起。
- 鉤引點並不一定是要銷售你的產品或服務,只需要讓你目前的客戶或潛在客戶注意到你就行了。等你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就可以開啟對話,接著談論產品或服務的銷售。
- 為你的受眾而製作,找出什麼會讓他們感興趣。
「創造有效鉤引點的 5 個步驟」
現在,是時候讓你實際練習創作鉤引點這門藝術了。若要製作鉤引點,請按照下列這套流程:↘步驟一:研究什麼東西是有效的
首先,你得找出成功的品牌使用的有效鉤引點,並列成一張清單。你可能會想要跳過這個步驟,但請別這麼做。透過觀察其他品牌的鉤引點,會幫助你精進自己的技藝。 鉤引點可以來自: ⒈ 書名 ⒉ 社群上的內容,例如:- 迷因字卡(在臉書或 Instagram 的影片上方或底部出現的文字方塊)
- 標題
- 概念
↘步驟二:了解哪些東西是無效的
接著,研究那些表現不佳的鉤引點,試著診斷它們無效的原因是什麼。你可以去社群平臺上搜尋影片,查看那些表現不佳的內容。你也可以去亞馬遜等網站上,輸入一項產品或服務的名稱,並觀察哪些品項的評價數最少,或是某個類別裡負評最多的品項。你還可以去搜尋曾經失敗過、成效不佳的,或者已經倒閉的公司、產品以及服務,找出他們慘遭滑鐵盧時所使用的廣告。再來,也可以去書店,看看哪本雜誌或哪些書名沒有立刻吸引到你的注意力。最後,研讀廣告看板,並分析那些沒有勾起你興趣、沒有讓你停下腳步的看板。 一般而言,無效的鉤引點是因為: ⒈ 太囉唆 ⒉ 令人困惑 ⒊ 很模糊 ⒋ 太氾濫─已經被其他人或其他公司複製過數千次的鉤引點 ⒌ 對於特定受眾來說並不相關 ⒍ 已過時─與現今的社會/文化脫節 ⒎ 製作時的假設是大眾已經對某個特定的議題感興趣 ⒏ 不真實 ⒐ 不夠獨特 ⒑ 不吸引人,或是使用的言語不吸睛↘步驟三:創作自己的鉤引點
現在,輪到你來練習創作屬於你自己的獨特鉤引點了。想像一下,你被指派負責某家主流雜誌或報紙上的封面專題報導,目標是一印刷出來,馬上就可以大賣,並且替你的公司帶來為數可觀的顧客。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要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 想像有一位女士(她是一名潛在顧客),走在一條繁忙的街道上,車輛的喇叭響個不停,有很多光鮮亮麗的人走過,還有一些人在大吼大叫,而你的潛在顧客不停左躲右閃地穿越街道。現在,她正經過一個書報攤,攤子上有著另外 30 家的報章雜誌,有可能會率先抓住她的注意力。 在這個情境裡,你該如何創作出標題/鉤引點,來抓住潛在顧客的注意力,足以讓她停下腳步,真的買下那本有著你創作的標題的雜誌或報紙(而不是旁邊另外 30 份報刊雜誌),並且去閱讀你的文章呢? 你可以去書店看看,或是在網路上搜索你所屬的利基市場裡、相關雜誌前幾期的封面,藉此獲得一些靈感。你必須特別研究那些你想要登上其專題報導的刊物,不管是《時尚》雜誌(Vogue)、《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或是《創業家》雜誌,花點時間讀讀標題,哪些對你來說很有吸引力?哪些沒有脫穎而出,也沒有讓你想要一頭栽進雜誌去閱讀文章?讓你決定把一本雜誌拿起來看(或是不拿起來)的原因是什麼?思考一下這些面向,藉此替自己的品牌找到最有效的鉤引點。 你可以利用一則數位廣告或是腦海中的一則內容,來進行這項練習。想想看一位男士正在看 Instagram、YouTube,或是臉書的動態消息──能夠抓住他的注意力,並停住 3 秒甚至更久的標題或影片開頭會是什麼? 為了測試你的點子,你可以用繪圖軟體Photoshop 做一個模擬的 Instagram 探索頁面(這個頁面的構成,包含了潛在顧客所追蹤的帳號的貼文、其他類似帳號的貼文,以及高互動率的貼文)。如果你認為你的受眾花較多時間在 YouTube 上,你也可以做一個「建議影片」的模擬頁面,這個頁面是在一支影片播完後,YouTube 建議你繼續觀賞的其他影片。 等你做好模型,就把你的影片封面、題目和大標題放上去,看看哪些會脫穎而出、抓住人們的注意力,哪些則會迷失在這團眼花撩亂的內容當中。你必須選出可以跟其他數十個選項競爭的組合。你的鉤引點需要吸引到足夠的注意力,讓大眾想要點擊你的內容、繼續看下去,而不是其他人的內容。 在這個練習裡,盡可能創造出最多的鉤引點。從一份長長的列表開始,再進行刪減,你通常會從自己舒適圈裡的東西開始,但你要持續把自己推到舒適圈之外,因為最厲害的鉤引點通常是在這裡發展出來的。你要盡力想出最多的點子─特別是那些跳脫傳統框架的點子。記得,僅僅因為你把它寫下來,並不代表你一定要用,所以讓自己放寬心、寫下全部的想法。思考的格局要大一點,想些不一樣的東西。 等你完成這份列表之後,就開始刪減,最後留下三個最佳選項,接著重複整個過程,也就是:創作、縮減到剩下三個點子,然後再次重複。↘步驟四:比較你的各個鉤引點
這個步驟是將你剛才創作好的原創鉤引點,跟步驟一那些已經大獲成功的鉤引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因此,你需要製作一張清單,把這些鉤引點都放到同一頁上。 現在,對這張充滿大師級點子的鉤引點列表進行排名,以找出最優秀的鉤引點。你也可以問問朋友、家人和團隊裡的其他人,請他們選出最喜歡的幾個。如果你在步驟三創作出來的原創鉤引點都沒有打敗步驟一的內容、無法在這份新整合的清單中獲選為最優秀的鉤引點,那就要回頭修正你的鉤引點,直到你的鉤引點的排名,可以凌駕在你從其他品牌找到的鉤引點之上。這個過程會讓你鼓勵自己,盡可能成為最厲害的鉤引點創造者。成為專家可能需要花點時間,但是當你打敗競爭對手的時候,這項投資將會讓你坐收紅利。 要記得,每天都有 60,000,000,000 則訊息在線上流竄,你的鉤引點必須要能夠穿越這些雜音。↘步驟五:測試、重複,並反覆操作這套流程
在你想出你認為可以通過測驗的鉤引點選項之後,拿給你的朋友和同事看看,以找出哪些能吸引到最多關注。你也可以利用社群媒體或搜尋引擎廣告平臺,或是使用你的電子郵件名單,對你的鉤引點進行 A/B 測試。 如果你沒有立刻成功,請不要擔心,這個過程可能會需要一些時間。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持續修改、重複並改進你的鉤引點,以便替自己的品牌或公司找到最引人入勝的幾個鉤引點。 如果你找到成效很好的鉤引點,你會開始想要把錢投進去做廣告、購買付費媒體,以便讓目前的客戶與潛在客戶看見它們。最後,在某個時間點,這些鉤引點的效果會開始衰退,這時你就需要繼續創作、測試與精修新的鉤引點。因此,本書和上述練習的目的,就是讓你成為持續發展鉤引點的專家,好讓你的品牌維持長期成長的狀態。 ※本文摘自《鉤引行銷:在訊息爆炸的時代運用鉤引點,只要3秒鐘就能突圍而出》,時報出版※也推薦你看看: 《策展、行銷、企劃到底有什麼不同?從3大面向一次釐清!》 《《行銷5.0》後疫情時代成功行銷的5大關鍵要素,教你打造全新顧客體驗》 《讓你的產品會說話!找出品牌特色,打造成功自我行銷》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
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 閱讀更多
- 文/ 梁子,載自《 還在傻傻分不清?三分鐘弄懂企劃、行銷與策展的不同!》 「喔!你是做行銷的呀…那一定很會賣東西?」 「會企劃不就是很會辦活動嗎?」 「策展人感覺只要穿美美然後出一張嘴啊?」 多數的企劃人可能會遇到類似問題,因為行銷/企劃並沒有專門的學校科系,也沒有太明確的職務定位,所以大部分的業主或廠商、甚至老闆都不一定能弄懂其中的分工概念。接下來,我們就以精簡方式說明,用「專業核心、職能定位、工作重點」三個面向介紹其中的主要差異:
邏輯思維的基礎能力:企劃
企劃是基本功,需要一半的密集訓練,加上一半的自我天份。好的企劃腦袋必須有條不紊、條理清晰,擁有優質的文案與組織能力,善於進行資訊蒐集彙整和分析;面對的通常是數據文字,熟悉的時常是文書軟體,工作內容主要得寫提案、做簡報、想評估、擬計畫,若是會一點美編技能絕對大大加分。如果平常熱愛閱讀,甚至喜歡寫寫文案,那很具備做企劃的好條件。簡單說,企劃屬於一種「組織邏輯」的執行性工作。強化銷售業績的能力:行銷
行銷是專業力,需依據現有營銷條件構思,加上對市場的敏銳度。好的行銷得擁有基本企劃能力、良好流利口條,善於跨部門溝通 、勇於表達想法;通常是面對營銷面的待解決難題,必須試著了解原因、分析探索,找出提昇品牌行銷目標(銷售業績/公關好感度/節慶販促)的創新方法。工作內容一樣得寫提案做計畫,但更具備策略脈絡、成本概念、系統架構。如果熱愛學習新事物、接觸流行市場、了解商業趨勢,甚至喜歡跟他人分享,那更具備做行銷的好資質。簡單說,行銷屬於一種「營銷強化」的思維性工作。統合視覺空間的能力:策展
策展是整合力,發想從無到有的創意,以及從平面到立體的總體呈現。好的策展人除了擁有良好的企劃行銷與溝通能力,還要能擬定品牌的發展願景,打造平面視覺、展示陳列和空間氛圍的高度整合性。從品牌定位的策劃、網站風格的擬訂、到施工現場的燈光調校,由淺至深、由大至小,都能帶領團隊實現品牌理念與目標。工作內容包羅萬象,可能上一秒跟文青老闆開會,下一秒在工地指揮監督。如果熱愛創意視覺、熟悉空間規劃、擅長各類企劃執行流程,甚至喜歡不同主題的任務挑戰,那會挺適合往策展人邁進。簡單說,策展屬於一種「品牌整合」的領導性工作。一個好企劃,才有可能成為好行銷;首要是基本功,然後持續強化腦袋。策展不是每間公司行號都需要,但創意到執行的整合能力,絕對是行銷人的最高境界喔!
※本文摘自medium,作者梁子※ 也推薦你看看: 《沒經驗可以做行銷嗎?跨領域到行銷的3大常見問題一一破解!》 《跨領域轉職:從行銷轉職到業務開發的心路歷程》 《必須收藏!行銷人的薪水、現況、未來機會完全剖析》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 閱讀更多
文/GiGi Huang,載自《從行銷到業務開發,每次職涯的轉換都是一種累積》 這陣子檢視自己 LinkedIn 上被搜尋的關鍵字,很開心現在都是「業務開發」,取代過去的「社群行銷」、「行銷」等關鍵字。 從學生時代,我就很常被招募當業務。我記得實習時的主管在某次 Boot Camp 時語重心長地跟我聊過畢業後的職場選擇,她叫我不要歧視業務工作,因為全球五百大企業的 CEO 有很多都是業務出身的,而且業務能第一線接觸到客戶,更有挑戰也更有趣。 當然當時年輕氣盛的我怎麼聽得進去。「業務」職位絕對名列我不想要做的工作前三名,覺得為了業績去硬要推銷商品服務很沒有人格,覺得強迫推銷很討人厭,覺得要低聲下氣地跟別人講話真的做不到。當時的我怎麼想的到,出社會多年,在第四份工作時,我從行銷角色轉為業務開發角色。
文/ 陳思傑 Jesse Chen,載自《傑哥補藥:我該如何進入行銷業》 在 Messenger 私訊夾收到了一個陌生訊息,來自一個剛上大一的學妹(我大她一輪生肖了啊…)訊息是這樣寫的: 「學長您好,我是今年台大國企系大一的學生。我在社群丼上看到您分享奧美實習的文章,因為我一直對奧美,還有行銷、廣告等等都很有興趣,所以有些問題想請教您,再麻煩您了,謝謝。」並且她很詳細地列出了 3 個問題,看著看著突然想起了大學時候的自己。於是週末排開了一些工作開始打下我的回應。
- 曹凱閔,從 JANDI 實習生到一人肩負臺灣區負責人,工作從行銷跨向營運、客服、客戶成功……現為線上舞蹈 APP Swipe 的共同創辦人。 從會計系畢業,一路的工作轉換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把握了每次選擇的機會,走出一條自己的職涯路。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裡,如果你也想跨足其他領域、創造嶄新可能,相信凱閔的故事能帶給你更多想法!
從行銷、客服中發現「差異」,工作能力再加乘
從實習生做起,凱閔的職涯路從行銷起家,並未特別設定「跨領域」的職涯目標,而是專心將行銷工作做好做滿。 過程中他發現,行銷部門努力「牽起品牌與顧客的線」,瞄準 TA 、搭起橋樑,希望在對的時間,將對的資訊傳遞給對的人;客服的工作性質卻是「切斷與顧客的連結」,目標是盡速解決顧客問題、早點掛上電話。意識到兩者差異,成為凱閔投入客服工作的契機,他試圖整合行銷與客服,兼具用戶「成長」與「留存」,大膽的嘗試也創造出更多可能。 凱閔開始跨足不同部門,將「營運」、「客服」組合到工作之中,跨領域的工作整合帶他找到了「重視客戶、為客戶創造成功」的工作使命,為職涯開創了新的可能。「客戶成功」:客戶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
凱閔分享,「客戶成功」是在網路、新創圈中較常見的工作,從客戶服務延伸而來;他認為,這份工作建立於「客服」基礎上,同時導入行銷、業務等積極性思維與作法。 「客戶成功的 KPI 跟大眾想像的不同,不是接了多少電話、解決多少問題,而是更本質地思考客戶帶來的長期價值。」目標不僅是希望客戶完成購買,追求使用者的滿意度;而是在此之上,仍要維持客戶忠誠度,讓他們願意回購、創造長期價值。因此需要與行銷、PM 等等多部門合作,同心協力達成目標。 特別的是,凱閔分享自己工作內容佔比—— 60% 客服、 20% 行銷、 20% 業務。也許大部分人會將心力放在業務上,嘗試開發、把錢給帶進來,但他仍相信把握核心客戶,不僅發揮的效益更大,相比不斷開發的成本也更小,因此「如何帶給用戶價值」成為日常工作中最首要的目標。沒有產品經驗,如何成功轉 PM
這份「重視、理解客戶」的觀察與思維,成為凱閔轉換跑道的最佳推手!凱閔曾投遞 17 直播的 PM 職缺,面試時,他理解到雇主需要的不只是一位「能與工程師溝通的產品 PM 」,而是能幫助未來的 17 直播,從直播平台走到泛娛樂平台的人才。踩穩平台類型的轉換與用戶息息相關;因此他以「客戶成功」思維出發,將個人對用戶的觀察和經驗帶給面試官,讓他即使沒有產品相關經歷,仍順利跳轉,取得這份工作。 「用戶怎麼想,還是最重要的。」當大家都趕著跟上行銷、潮流趨勢,追隨推陳出新的軟體和平台,最終都要回到使用者的感受來談,無論是什麼職位,都是相同的心法。資源有限,在對的地方用對力氣
在新創界走過一遭,凱閔與我們分享常見的「成長駭客」和工作內容:「是在有限的預算、時間內,爭取企業的快速成長;此外,也要尋找機會借力使力,運用手上的資源,達成目標。」 以線上舞蹈 APP Swipe 為例,凱閔身為創辦人想推廣品牌、達成曝光;然而行銷資源有限,當預算只夠撥給一群人,你會怎麼做?為了讓品牌觸及社會大眾,凱閔起初並未選擇向專業舞者溝通;而是把目標對象鎖定核心的「學生」用戶,再向外擴展,將預算作為各校舞社的校園贊助,並藉由學生族群的社群分享,將品牌擴散到社會大眾,讓資源、效益皆有最大化的展現。 新創公司資源大多有限,需要在對的地方用對力氣;因此,多數的成長駭客,皆仰賴數據分析精準找出用戶,並理解其需求、痛點,用精準資源創造出最大效益。 除了採用大數據分析,面對用戶,凱閔仍採微觀角度:「每個人都需要對話,你要跟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從他的分享,我們看見一份「永遠從客戶角度出發、以客戶成功為己任」的初心與堅持。身為通才,重視哪些特質、能力
經歷行銷、客服、業務等不同領域的工作轉換,不禁使人好奇,凱閔認為什麼能力是不可或缺?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在變動快速的時代下,需要願意主動學習的夥伴,一起在挑戰中應變、成長。因此,他在徵才時會從履歷、面試中尋找應徵者「自主學習的痕跡」,無論是參加社群與人交流、主動分享所學都非常加分! 跨領域的時代,「不要只說你想做什麼、希望成為怎樣的人;而是告訴我,你為了這個工作做了哪些準備?」比起口頭畫出一張美好藍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熱忱,會更有幫助!那怕是一點點的成績,都能讓面試官看見你的努力。致,對未來還不太確定的你
「我不確定自己能把什麼做好,但明確知道我不喜歡做什麼。」如同多數人找不到天賦與熱情的迷惘,凱閔選擇用刪去法,經過一連串的試錯和自省,慢慢聚焦出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建議,先把一件事情深入做好,掌握職務本質後,再加入其他能力組合;如同當時從行銷角色出發,跨足客服及業務領域,一點一滴地累積、跨領域的能力就會不顯自明:「也許當下的你離目標還有點遠,但不要害怕,也不要想著一蹴可幾。」 「只要把握每個微小的選擇機會,做出小小的改變,路就會不一樣。」願你藉著凱閔的分享,更有動力,一步步成就喜歡的自己。 想聽更多 專訪曹凱閔的精彩內容,收聽我們的Podcast >> EP.43 人生就是不斷做決定,每個微小選擇都成就現在的你 (Android用戶點我收聽,IOS用戶點我收聽) ► 本集精彩段落◀︎ 07:15 多次跨領域,最適用的能力是? 17:06 什麼是客戶成功經理? 20:51 無經驗跨領域成為產品經理! 25:17 最重視夥伴什麼特質和能力 29:30 成長駭客在做什麼?如果你在轉職、跨領域期間遇到任何煩惱,點擊看更多► BetweenGos 職涯服務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
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閱讀更多
- 因為上班地點在松菸文創園區,附近風格咖啡店或是特色小物店林立,這些小物多為手作飾品、包包提袋、吊飾等東西,各有獨特的風格,價位是我完全不會走進店裡的價位,但每天我都會看到許多青春男女,打扮文青(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但…….一眼就看得出來,就是文青),在店裡賞玩挑選。 這時,產品經理的雷達就會開始逼逼逼響了起來,這些人購買這些貴貴小物的理由,應該不是有什麼「痛」點吧?沒買這些東西並不會怎麼樣呀?所以這些小物在滿足的,究竟是一個人的什麼需求呢?
「癢點」--對虛擬自我的追尋與展示
我想到中國產品經理大神梁寧解釋過的一個詞:「癢點」,她說「癢點」,是一種對虛擬自我的追尋。 其實癢點這個詞在之前就出現過了,但梁寧的註解實在非常精準,「對虛擬自我的追尋」,我想要再加上一點點補充:「對虛擬自我的追尋與展示」。文青們追求的是什麼呢?一個獨立思考、生活與時間有餘裕,具有個人風格與品味的自己,雖帶著有點不被眾人理解的憂鬱,但不被理解,正好就顯出他們的特別,他們只要能被他們想要的人理解就可以了。
所以這些咖啡、小物其實沒有解決任何痛點,而是滿足了「癢點」--它讓在店裡喝咖啡、聊天的人們,感受到自己成為了一個,有獨特「品味」以及「個人風格」的,獨立的人。 而那些小物,都是能對外展示的商品,因為這樣的虛擬自我,需要被展示出來。 年代更早的一群人,可能追逐的是「名牌」、「貴婦下午茶」,「明星代言」,其實本質上沒什麼不同,只是追尋的虛擬人格有所轉變罷了。SK II廣告、星巴克和臉書的打的點是什麼?
又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則廣告,它不知不覺吸引了我的目光,還讓我看完整個系列,這是SK II的 #Bare Skin Project。 SK II?我以前完全不是它的TA,一般它的使用者是比較輕熟年齡的人,「我還離那個年紀很遠!」之前會因為這樣的抗拒感而完全對SK II的廣告沒興趣,然而這廣告的主題是「無底妝裸肌挑戰」,這不免讓人有點好奇了。 結果一回神,我不只看完了頭一支廣告,還把系列的三支廣告都找出來看完了……. 這支廣告光是繁體中文版就有六百多萬次觀看,英文版更是有一千多萬次觀看,印尼和泰國版本也各有八百多萬次觀看,它打中的是什麼呢?資料來源:Youtube截圖 當然一開始一定有好奇心,想看一下平常鎂光燈下的女明星,完全素顏是什麼樣子。 但促使我再去看完其他類似影片的卻是癢點--女性們對於化妝這件事其實心中充滿矛盾,不化妝總是會有些沒自信,要上鏡頭之前更是不能不畫,甚至要所謂「遮瑕」:認為自己臉上還有瑕疵,必須遮掉。 但女生卻又不太喜歡這樣的「後天加工得來的美」,萬分羨慕天生麗質,不用靠化妝皮膚就很好的人,所以也才會有些網美被吐槽--明明頂著一臉妝,還要假裝剛起床,是素顏在拍照打卡。 這影片拍出了一個女明星也像一般女生一樣,素顏面對鎂光燈會忐忑不安沒自信的心情,帶來同理感,再拍出了巨星在鎂光燈之下閃閃發亮之際,看到自己素顏照片放到最大,一樣美麗自信的樣子,即使有點瑕疵,但那仍是美麗自信的自己,只能說SK II 完全精準抓住了女人對「素顏仍然自信」這個「虛擬自我」的追尋,與其說它賣的是保養品,不如說它賣的是「素顏時仍能保有的美麗自信」。
星巴克滿足的也是這樣的虛擬人格,星巴克說它賣的是「公司與家庭以外的第三個空間」,這是一種生活夾縫中的喘息之地,或是朋友悠閒的聚會場所,加上咖啡香、爵士樂、充滿笑容的店員,交織成了一個「只屬於自我的時間與空間」,所以有人說星巴克其實賣的是「氛圍」,而這種氛圍,其實也是一種「虛擬人格的追尋與展示」,是一種「癢點」。 相較而言,7–11 City Cafe打的是:「整個城市就是我的咖啡館」,除了表現出7-11在你身邊,讓你隨時都能喝到現煮咖啡之外,也表現了「外帶一杯咖啡,到哪裡都能享受一杯咖啡的悠閒時光」的不同定位,更能打中它的上班族TA,這句完全是金句啊!(真的得了許多獎) 講到咖啡,又讓我想到「再忙,也要跟你喝杯咖啡」這句經典廣告詞,為什麼它能打動人心?誰不希望成為這麼一個事業成功,卻依然重感情,對重視之人有所餘裕的朋友呢? 其他還有許多例子:臉書滿足的也是一種對虛擬自我的追尋與展示,除了「好友數」以及「讚數」代表的自己人緣好,觀點獨到之外,它讓我們在吃完特別的一餐,與朋友歡聚的時候,都能夠「打卡」,「展示」自己的特別,展示自己與朋友的親密關係,這是一種對「人緣好、與人關係親密的虛擬自我」的追尋與展示。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的消費,常常會發生在「身分轉換」的時候
例如剛出社會,就會有許多人在尋找「成為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個包」、「出社會的第一雙高跟鞋/皮鞋」、「第一支名牌鋼筆」、「第一個名牌皮夾」,其實是要在自己終於要跨出第一步時,滿足小時候心中那個「長大為成熟大人或是專業人士」的憧憬。 一結婚,就想要買自己的房子,搭配自己喜歡,甚至參與設計的裝潢,還有一套「符合美好居家想像」的家具,IKEA的賣場布置也完全打到這個點,直接在賣場中做一個溫暖舒適的臥房或客廳給你,營造出你對家的美好想像,讓你忍不住就想把整套搬回家,其實它在滿足的是,「自己有能力能建立一個溫暖的家」的憧憬。(所以有人說,約會要去IKEA約會,那氛圍讓人想成家XD) 這麼說來,買房子其實也不是滿足痛點,而是對於自己擁有一個家的「癢點」,所以再怎麼理性分析,覺得房價太高不划算,還是會有人想「擁有自己的家」,那是一種內心深處,對自己長大獨立成家的渴望。 生小孩也是個重大轉變階段,還沒生出來,媽媽們就開始搜尋買可愛、實用(自己覺得)的育嬰用品和玩具,想布置一個溫馨的嬰兒房,滿足自己心中成為一個母親,與寶寶在裡面溫馨玩耍的美好憧憬。(是的就是我,平常不太有重大消費、不買名牌的我,幾千塊的地墊、玩具都買了不說,居然還買了一個兩萬多元的嬰兒椅!)。所以,除了痛點之外,認識到用戶心中憧憬的虛擬人格,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驅動用戶追尋的重要關鍵。如果說痛點是推力,讓人們為了避免這個痛苦與恐懼,而尋找逃避或解決的方法,那癢點就是拉力了,讓用戶自主地去追尋,讓自己成為心中更美好的那個自己。 本文經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最後,推薦學習資源給想不斷成長的你
BetweenGos X 商業思維學院【獨家限時方案】為想轉職成「產品經理」的你量身打造最佳學習路徑,系統性有效率地建立必備能力! 雙核心紮實學程,將培訓你從策略規劃、專案管理、用戶訪談、需求洞察到產品設計等 PM 關鍵能力,學習打造產品從 0 到 1 的完整工作方法,協助你成為獨當一面的產品經理。 >>>前往了解更多(【獨家限時方案】截至 2022/03/15 止)也推薦你看看: 《OL下班看什麼|主編真心推薦,三部滿足輕熟女身性靈的優質片單》 《如何消化工作壓力?梅林創藝行銷老闆Mengo:找到你的「咖啡與路障」》 《日本街頭流行觀察|女子力+好感度激升的職場穿搭提案》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
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