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有條不紊的自律者、重視邏輯的質疑者、抗拒規則的叛逆者還是人見人愛的盡責者?
理想生活的起點:善用四種天生傾向,改變習慣與人際關係,讓日子越過越輕鬆是暢銷作家 Gretchen Rubin(文末有作者介紹喔!)在 2018 年新出版的著作,專門在談四種天生傾向(The Four Tendencies) — 經由她個人觀察後「發明」的人格分析理論。
她認為這世界上有四種人,根據個人對於內在與外在期望的反應分成自律者、質疑者、叛逆者與盡責者四種傾向。
自律者(Upholder) — 滿足內在期望、滿足外在期望(佔總人數的 19%)
質疑者(Questioner) — 滿足內在期望、抗拒外在期望(佔總人數的 24%)叛逆者(Rebel) — 抗拒內在期望、抗拒外在期望(佔總人數的 17%)
盡責者(Obliger) — 抗拒內在期望、滿足外在期望(佔總人數的 41%)
外在期望 — 來自於家庭、師長、朋友、上司、社會框架等付諸於己身的期望
內在期望 — 由心而生的夢想、嗜好、興趣、理想的自我形象等自發性的期望
自律者 — 紀律就是我的自由
同時能完成外在期望與內在期望的自律者是我最嚮往的人格特質,因為他們可以完成任何事,永遠都有目標跟計畫,腳踏實地而不空有夢想。
所有教人如何更有生產力的書籍中,最終目的似乎就是成為像自律者一樣的人 — 完美達成工作要求,同時抓緊時間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我同事的男友是明顯的自律者,他們去紐約遊玩的行程計畫是用 excel 表格以每分鐘做分割。另一位自律者好友會因為司機開慢了幾分鐘而發脾氣,因為他耽誤了她的既定行程,就算那些行程都不緊急。
同樣身為自律者的作者 Gretchen 在書中寫道,自律者並非完美、毫無煩惱的。自律者容易被規則綁架,當常規被改變或時序遭到異動時,他們會強烈反彈,無論合不合理。
沒有事先安排的行程,對他們來說就不算數,所以有時候就連休息時間也都要放進行事曆,要不然他們會將行程塞滿行事曆,將自己燃燒殆盡。
質疑者 — 我會遵守,只要你能說服我
喜歡追根究底的質疑者無法順應外在期望,尤其不接受權威或傳統等理由,但能夠主動滿足發自內心的內在期望。
我是徹頭徹尾的質疑者 — 「這測驗準嗎?為什麼我是質疑者不是盡責者?界線在哪?」在我做完 Gretchen 的四種傾向線上測驗、得到我是質疑者的結果之後,立刻浮現的就是這一連串的問題,恰好體現了我身為質疑者的直覺反應。
我是質疑者這件事情大概從小就很明顯了。小時候爸爸教我數學,他引用公式解出答案,我卻不停地問他「這些公式為什麼一定對?是誰說的?」就是沒有辦法接受「別管這麼多,這公式就是正解,大家都這麼做,課本上就是這麼寫」的答案。
然而,這並不代表質疑者抗拒任何形式的外部期望。質疑者一旦認同某件事情有道理並合乎邏輯,就能夠乖乖照做。假設主管跟我說「這份報告就是要加圖表」,我會很抗拒;但如果他接著說「因為大部分讀者不會細讀長文,加上圖表能讓讀者更迅速地理解我們想傳達的觀念」,我就會欣然完成這項任務。
而質疑者的內在期望當然符合他們的邏輯,於是完成這些內在期望一點都不困難。比如說我覺得每天手繪可以增進我的畫畫技巧,進一步培養美感與表達能力,每天找半小時到一小時的空檔練習畫畫就變得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就算辛苦還是會持之以恆。
另外,質疑者對改善過程、讓流程變得更有效率也非常有興趣。他們喜歡消除錯誤,讓事情進行得更順利。這個特點讓我覺得自己進入對的行業了,身為產品設計師的核心工作就是 problem solving。
這種對研究與知識的熱情通常能夠幫助質疑者不斷學習、精進自己,但有時也會造成質疑者落入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的困境。問了第一個問題之後又會衍生出其他問題,不斷查資料試圖尋找最佳解,研究到腦中資訊量爆表仍然無法下決定。
叛逆者 — 你不能逼我,我也無法強迫自己
無法服從外在期望與內在期望的叛逆者令人又愛又恨,我身邊有不少親密友人是這比例最少的傾向。
我很欣賞叛逆者,覺得他們很有趣 — 叛逆者不去做某件事常常單純是因為不想被指使,也不喜歡「落入俗套」,而且這些決定並不需要合乎邏輯。
大學摯友曾經跟我分享過她的心理:「我原本已經想好要買什麼生日禮物給我爸,結果我媽私下跟我說『爸爸生日你應該要表達一下心意』,那一瞬間我變得一點都不想要送禮了。」
一開始我覺得質疑者跟叛逆者好像很類似,因為我們都不會乖乖聽話。後來才漸漸理解,兩者之中最關鍵的差異是當聽到指令時,質疑者的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但叛逆者的第一個反應則是「不。」
叛逆者讓我羨慕的點是,當我還在蒐集證據跟資料想反對某個意見時,他們已經做好決定了,而且絲毫不擔心自己做出「異於常人」或「不合邏輯」的事情,比起這些他們更重視自己內心的聲音。
叛逆者在嚴謹的組織與既定框架內做事時最無法伸展手腳,但是當自己能任性而為時反而能幹出一番大事業,所以大概是最適合創業的一群人。
盡責者 — 你可以信賴我,我也指望你會信賴我
盡責者是比例最多的傾向,動力來自於外在期許 — 當某個人對他們有所期待時,盡責者就會燃起行動力將這件事情完成。相對的,如果單純是自己想做的事情,盡責者往往會難以開始行動。
刻板印象中的家庭主婦就是完美的盡責者,除了母親與妻子的身份之外沒有「自己」,當個人活動與家庭產生衝突時,必須直奔家庭,好似沒有選擇的餘地,但為了身邊的人犧牲奉獻的他們為此感到滿足與成就。
我認識的盡責者都會讓身為朋友的我感到非常幸福 — 他們願意陪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他們身段柔軟也最有同理心,好像永遠能夠理解我說的話,而且將我放在他們人生重要清單中很前面的位置。
無論什麼人格都跟盡責者處得來,畢竟他們的傾向是以他人為優先,但也導致他們常覺得其他傾向的人很自私、怎會只為了一己之私而不願意配合群體的需求。
了解這些傾向,然後呢?
更有同理心,學會如何與不同傾向的人相處
自律者並不是冷血,而是在嚴格遵守自己的規律;質疑者並不是不相信你,而是想知道所有可能性;叛逆者並不是瞧不起人,而是需要一點空間思考;盡責者並不是懶惰,而是把時間跟心力花在完成別人的期望。
了解不同人的習性之後就更懂得如何應對進退,也不至於因為傾向不同而誤解別人的意思。
將自己放置在適合自己茁壯的場域
自律者不太需要人擔心,通常獨自就能完成許多事情,但要注意別讓自己被太多事情纏身,最後蠟燭兩頭燒,做了太多其實不必要的事情。
質疑者在執行作業時可以為自己設立死線,避免決策疲勞,並尋找資訊透明或是主管樂於解釋決策緣由的工作環境。
叛逆者可以尋找更有彈性的生活方式,避免過度嚴謹的框架讓自己動力全失。最近很紅的數位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或是個人責任重大的新創公司或許更適合你。
盡責者可以把自己丟到充滿外部問責的環境 — 想規律運動的話就參加教練課、想學新東西的話就去上課、想跟朋友定期聯絡的話就參加社團組織,這樣一來就可以利用外部期望來「鞭策」盡責者完成他們心中想作的事情。
更了解自己,並學會欣賞自己的本質
從前我會因為質疑者的本性而感到沮喪,羨慕別人能毫不猶豫地相信某些事情,但自己卻永遠都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搖擺不定。一旦認清並且接受自己的傾向,我可以更清楚意識到自己被困在選擇疲乏的漩渦,而這並不是因為意志不堅定,反而是為了讓自己意志百分之百堅定而需要經歷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其優缺點,接受並包容自己本來的樣子是人一輩子的課題。Gretchen 的傾向分類讓我們多了一種方法去檢視自己的行為習慣,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一些吧!
我如何認識作者 — 快樂生活大使 Gretchen Rubin
本書作者 Gretchen Rubin 是美國的知名作家兼部落客,出版書籍常駐紐約時報排行榜。背景是耶魯大學法學院高材生,在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助理時,毅然決然轉換跑道成為專職作家,因為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此書而一炮而紅,自此以後主要書寫關於快樂、習慣與生活相關主題。
第一次認識這位作者,是在新竹家中公設圖書館找到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花了一個下午配著一杯熱拿鐵讀完了,覺得挺正向療癒且平易近人,並沒有進行更多發想。
時間快轉到數年後的今天,在美國工作的每日通勤時間長達一個半小時,天天開 Spotify 聽音樂也聽膩了,剛好 Spotify 開始推出收聽 Podcast 的功能,而 Happier with Gretchen Rubin的亮黃色 logo 和設計看起來最顯眼又有親和力,於是就聽了一集。
圖/Happier Podcast 的亮眼 Logo
Happier 是 Gretchen 和小她五歲的劇作家妹妹 Elizabeth 共同主持,姊妹倆的互動很自然風趣,聊的主題又非常生活化,像是早睡究竟會不會讓人更快樂,或是一些建立生活習慣的小撇步等等,沒有什麼艱澀難懂的生字,對我這種非母語人士非常好上手,於是就入坑了,現在已經從第一集聽到第一百九十多集,還介紹給男朋友和弟弟聽,他們都聽得比我還要勤。
對於 Gretchen 有所認識後,愛書的我自然將她的其他著作包含待在家裡也不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2、烏托邦的日常:習慣改變了,生活就輕鬆了都蒐集齊全,每本書都很適合當週末午後的休閒讀物。
本文文字與圖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如果你也喜歡Jasmine的文章,可以點擊作者名字回原文,並為她按下 follow &好多個拍手,表達支持!
也推薦你看看:
《給社會新鮮人:就是沒有目標,所以才更要去尋找!專訪跨國新創JANDI – Lily》
若你正在工作中遇到瓶頸...有些小卡關... ▶︎點擊看更多 BetweenGos 職涯服務
職場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讓我們陪你把職涯走得更順利🌿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的你!歡迎追蹤我們的 IG 給你更多美好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