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只看薪水會限制可能性?重新思考職涯選擇的 5 個關鍵步驟

by BetweenGos 職涯服務

當「高 CP 值」成為職涯選擇的唯一標準

在現代職場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這份工作薪水比較高,CP 值不錯」、「投資報酬率太低,不值得去」。許多上班族在面臨轉職選擇時,習慣將所有決定都套入「投資報酬率」的框架中思考。

但是,當我們主要以「投資報酬率」來評估工作選擇時,會不會在無意中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可能性?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在 BetweenGos 近期的 podcast 節目中,創辦人 Grace 和營運長小兔(曾參與 Hahow 千萬美金募資、擁有 10 年新創經驗)深度討論了這個議題。從我們累積的學員諮詢經驗來看,許多職涯困擾的根源都指向同一個問題:過度依賴外在標準(如薪資、社會期待)來做決定,卻忽略了內在真正的聲音

點擊收聽 podcast 節目「EP.167 換工作只看投資報酬率的你,其實正在放棄「選擇」的權利? ft. BetweenGos 營運長小兔」:


跳脫「投資報酬率思維」的第一步:重新定義工作價值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跳脫純粹的「投資報酬率思維」。許多人在選擇工作時,習慣套用投資邏輯:投入時間和精力,期待獲得最大化的金錢回報。但工作不是金融商品,它更像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工作選擇標準呢?讓我們先從「熱愛工作」這個常被誤解的概念談起。


什麼是真正的「熱愛工作」?

在社群媒體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金句:「找到一份你熱愛的工作,你就再也不用工作了。」這種說法聽起來很鼓舞人心,但仔細想想,這樣的描述是否過於理想化了?

如果熱愛工作真的等於「不再是工作」,那麼那些明顯熱愛自己事業的人——比如熱情的老師、投入的醫生、專注的工程師——他們在面對挑戰時為什麼還會感到壓力?為什麼還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

也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熱愛工作」的真正含義。


真正的熱愛 ≠ 沒有壓力

BetweenGos 創辦人 Grace 在 podcast 中分享了一個重要觀點:

「即使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工作依然是工作。它會有壓力、會有需要學習的地方、會有期許自己做得更好的地方。」

真正的熱愛工作,是指即使面對挑戰和壓力,你依然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把事情做好。就像學習跳舞一樣,一開始可能跳得不好,但內在有股「動力」驅使你想要精進,這才是熱愛的真諦。


熱愛是「動力」的來源

根據心理學中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當人們從事符合內在動機的活動時,會表現出更高的投入度和持久性。而熱愛某件事情通常會展現出以下特徵:

  • 主動投入時間:願意在工作之外也思考相關議題
  • 面對困難不輕易放棄:遇到挫折時有內在動力支撐
  • 追求精進:不滿足於現狀,持續想要提升

這也呼應了 BetweenGos 在輔導職場工作者轉職、轉換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真正找到適合工作的人,往往在描述工作時會流露出一種「即使累但很充實」的狀態


為什麼過度追求「高CP值」會限制職涯發展?

回到 Grace 在 podcast 中分享的一個重要觀點,她用購物比喻來說明這個現象:

「如果今天我們在人生當中可以選擇要拿什麼東西到我的袋子裡面來,那是別人幫我選擇好的五個東西,還是其實我可以自己去拿我要的五個東西?」

她進一步解釋:

「我自己決定我要什麼,套用到人生也一樣啊,就是我要的東西我放到我的籃子裡面,其他別人要硬塞到我的籃子,我為什麼要拿?這不是我要的東西啊。」

這個比喻很貼切地說明了一個問題:當我們過度追求「看起來划算」的選項時,往往是在讓別人(市場、社會)來決定我們的選擇。就像被「超值組合」吸引,但這些組合真的符合我們的需求嗎?


讓我們透過幾個具體的角度來理解,為什麼過度追求職涯「高 CP 值」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限制:

1. 讓別人替你做決定

當我們總是選擇「看起來 CP 值最高」的選項時,往往是讓市場、讓別人來決定我們的人生方向。

Grace 使用超市的優惠組合來比喻,優勢組合裡面有 A、B、C、D、E 五樣商品,你可能只需要其中的 C,但因為組合看起來「很划算」,所以買了整套。結果呢?你得到了三樣不需要的東西,而真正想要的商品可能根本不在這個組合裡。

職涯選擇也是如此。當我們主要以「投資報酬率」為考量時,可能會選擇看似划算但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最終獲得了高薪,卻失去了發展自己真正優勢的機會。


2. 忽略長期發展潛力

短期的高投資報酬率不等於長期的職涯成功。一份薪水較低但能發揮個人優勢的工作,長期來看可能帶來更大的成就和滿足感。

BetweenGos 有位學員原本是金融業理專,雖然收入不錯,但透過《優勢思維 2.0》線上課程整理自己的職能後發現,他更想要專精技術、做出實際作品,而不是一直與人互動銷售產品。後來成功轉職為前端工程師,雖然初期薪資下降,但現在不僅工作滿意度更高,收入也逐漸成長。


3. 限制探索可能性

過度關注投資報酬率可能會讓我們變得保守,只敢選擇「看起來穩賺不賠」的選項,因此錯失了許多探索新領域的機會。


如何找到既有熱忱又有成長潛力的工作?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道理我都懂,但具體要怎麼做呢?」這確實是個好問題。

在 BetweenGos 的《優勢思維 2.0》線上課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工作者最大的困擾不是不知道該追求熱忱,而是不知道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實際操作。畢竟,大多數人都有房租要付、家庭要照顧,不可能完全不考慮現實因素。

其實,「追求熱忱」和「考慮現實」並不需要是二選一的難題。我們在輔導職場工作者的過程中發現,那些成功轉換到理想工作的人,往往不是因為幸運或勇敢,而是因為他們用了對的方法,一步步地重新建立自己的職涯選擇框架。


以下是我們整理出來的實用步驟,這些方法不需要你立刻裸辭,而是可以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和調整:

步驟 1:跳脫外在評價標準

要重新拿回職涯選擇權,第一步就是意識到我們有多常被外在標準綁架。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做選擇,其實是在執行別人的期待。比如選擇「看起來很好」的工作、追求「社會認可」的成功、或者因為「大家都說」某個行業前景好就跟風。

重新定義屬於你的成功

停止完全依賴他人設定的成功標準,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成功定義。這需要你誠實地問自己:

  • 什麼樣的工作狀態讓你感到充實?(不是「應該」充實,而是真的充實)
  • 你希望透過工作實現什麼價值?(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
  • 10 年後的你,會感謝現在做了什麼選擇?

這個過程可能會讓你發現,原來你一直在追求的「成功」並不是你真正想要的。這很正常,也很珍貴——這是重新拿回選擇權的開始。


步驟 2:深度認識自己的優勢

這裡要特別提到 BetweenGos《優勢思維 2.0》課程的核心概念——每個人的職場優勢由三大要素組成,就像三個圓圈的交集,當你找到這個交集點,就能看見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涯下一步方向。

這三大核心要素包括:

  • 價值觀(Values):什麼事情對你來說真正重要? 這不是指「賺錢很重要」這種表面答案,而是更深層的動力來源。比如有人重視「幫助他人成長」,有人重視「創造新的可能性」,有人重視「追求卓越品質」。當你的工作能滿足你的核心價值觀時,即使辛苦也會感到充實。
  • 職能(Skills):你擅長哪些技能?哪些能力是你的強項? 這包括硬技能(如程式設計、財務分析)和軟技能(如溝通協調、策略思考)。重點不只是你「會」什麼,而是你在哪些領域表現得比一般人更出色,做起來相對輕鬆但效果很好。
  • 天賦(Talents):什麼類型的工作讓你感到有能量? 有些人天生適合與人互動,有些人適合深度思考,有些人喜歡動手解決問題。天賦就是那些你做起來不費力、甚至會忘記時間的事情。當工作符合你的天賦時,你不只表現好,還會感到快樂。

為什麼這三者缺一不可?

  • 只有價值觀,沒有職能和天賦 → 有熱忱但缺乏競爭力
  • 只有職能,沒有價值觀和天賦 → 能力強但容易感到空虛
  • 只有天賦,沒有價值觀和職能 → 有潛力但難以發揮影響力

當三者交集時,你就找到了那個既能發揮優勢、又有成就感、還能持續成長的職涯甜蜜點。


步驟 3:主動拓展視野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是我們在職涯諮詢中最常聽到的困擾。但很多時候,問題不是你沒有方向,而是你看到的選項太少了。

突破認知邊界的重要性

就像小兔的例子,她直到親自去矽谷、認識了創業家,才知道「原來有這樣的工作方式」。我們的職涯想像往往受限於身邊看到的工作型態,但現在的工作世界其實有無數種可能性。

具體的拓展方法

  • 參加跨領域活動:講座、工作坊、展覽,接觸平常不會遇到的人和想法
  • 進行 Coffee Chat:主動約不同職業的人聊天,了解他們的工作日常和思維模式
  • 觀察 Role Model:找出讓你感到敬佩的人,分析他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型態

重點不是要你立刻轉換跑道,而是讓你知道「原來還有這些選項」。當知道自己其實還有許多選項時,你就有了可以選擇的空間。


步驟 4:設計低風險實驗

知道了方向,下一步就是「試試看」。但這裡的關鍵是:如何在不影響現有生活穩定性的前提下,進行有意義的探索?

為什麼需要實驗而非立刻行動?

很多人以為職涯轉換就是要「勇敢跳躍」,但其實聰明的做法是先做小實驗。因為我們在外面看到的工作樣貌,跟實際做起來的感受,往往差距很大。

低風險實驗的設計原則

  • 線上學習試水溫:先透過課程了解某個領域的基礎知識和發展前景。這不只是學技能,更是在觀察「這個領域的思維模式我喜歡嗎?」
  • 短期實習或兼職:親身體驗不同工作的真實樣貌。就像文章中提到的 38 歲工程師,下班後去飲料店打工,或者 Grace 近期開始參與電影拍攝——這些都是在安全範圍內的真實體驗。
  • 副業型探索:在主業之外發展興趣相關的小項目。不是為了立刻賺錢,而是為了測試「我是否真的喜歡這樣的工作型態」。

記住,實驗的目的不是找到完美答案,而是蒐集真實的感受和數據,讓下一個決定更明智。


步驟 5:整合理想與現實

這是最需要智慧的一步。很多人卡在這裡,不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是不知道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

現實考量不是敵人,而是設計的參數

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現實考量(經濟需求、家庭責任、年齡因素)不是阻礙你追求理想的敵人,而是你在設計職涯時必須納入的重要參數。

就像建築師設計房子時,預算、地形、法規都是限制,但好的建築師會在這些限制內創造出美好的空間。職涯規劃也是如此。

整合的策略思維

  • 階段性規劃:也許你現在無法立刻轉換到理想工作,但可以規劃一個3-5年的路徑。比如先累積相關技能、建立人脈,再逐步轉換。
  • 組合式職涯:不一定要在一份工作中滿足所有需求。可能主業滿足經濟需求,副業滿足成就感,志工滿足價值觀。
  • 風險分散:不要把所有的快樂都寄託在工作上。有時候,一份穩定但普通的工作,配上豐富的工作外生活,也是很好的選擇。

關鍵是找到你能接受的平衡點,而不是等待完美的機會。因為完美的機會往往不存在,但適合的「組合式職涯」卻可以一步步設計出來。


步驟 6:建立支持系統

職涯轉換的路上不要孤軍奮戰。可以:

  • 加入相關的社群或課程
  • 尋找 mentor 或職涯教練的協助
  • 與同樣在探索職涯的朋友互相支持

步驟 7:給自己時間和耐心

找到理想工作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情。特別是 30 歲以上的職場人,更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去探索和調整。


一個真實的轉變故事:小兔的職涯覺醒之路

說起來,BetweenGos 營運長小兔(高而芬)的經歷,或許很多人都能找到共鳴。

她是在台灣新創圈相當活躍的策略顧問,擁有超過 10 年的網路新創市場開發經驗。曾經在知名線上課程平台 Hahow 從零打造企業培訓服務,成功與台新金控、趨勢科技等大型企業合作,也參與了創始團隊從 Pre-A 到 B 輪總計 1,400 萬美金的募資過程。

從外表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職涯軌跡——在熱門的新創領域、擁有亮眼的工作成果、參與了大家羨慕的募資過程。但就是這樣一個在職場上看似無往不利的人,卻在 35 歲後開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職涯選擇。


那些年,被數字綁架的日子

回想起 30 歲之前的自己,小兔笑著說:「我真的是個超級理性(或者說功利)的人。」

那時候的她,正是許多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從跨國金融科技新創 INSTO 的產品經理,到後來在 Hahow 負責新事業體的開發與協助募資,每一步都是按照「投資報酬率」的邏輯在規劃。

「那時候做任何決定都要先算一遍投資報酬率。報名課程前會想『我要怎麼把學費賺回來』,換工作前會仔細比較薪資漲幅和學習機會,連學新技能都要評估『這個對我的履歷有沒有加分』。」

在新創圈這個特別重視「效率」和「成長」的環境裡,這種思維模式不但沒有問題,甚至被認為是「很有商業頭腦」的表現。她也確實因此在職涯上獲得了不錯的成果——成功的業務拓展、亮眼的募資成績、在創業社群的知名度。

聽起來很聰明對吧?小兔當時也這麼覺得。直到有一天,遇到親友突然相繼離世,她意識到一件可怕的事情:

「如果我今天就這樣離開世界,我好像什麼都沒有真正為自己留下過。」

這個念頭讓她很震撼。她發現自己一直在為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努力,卻從來沒有問過自己:「我現在想要什麼?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一個人的旅行,一場與自己的對話

轉變的契機很特別——去年小兔開始一個人出國旅行。

「在台灣的時候,我總是很忙,很少有機會安靜下來想事情。但一個人在異國的街頭走著,突然就有很多時間可以跟自己對話。」

在那些獨處的時光裡,小兔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總是感到有壓力?為什麼總覺得不夠好?慢慢地,她發現這些壓力很多都不是來自於自己,而是來自於外界的期待——父母的期望、同事的比較、社會的標準。

「我那時候才意識到,我連選擇都不是為了自己在做。」


現在的她:不是不現實,而是更懂得選擇

現在的小兔,並不是變成了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她還是會考慮薪水、會評估風險,但她不會讓這些成為唯一的標準。

「我現在會問自己更多問題:這份工作能讓我學到我想學的東西嗎?這個環境會讓我成為更好的人嗎?即使累,我會覺得充實嗎?」

她說,最大的改變不是不考慮現實,而是「我重新拿回了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聽完小兔的故事,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某些時刻?那些為了「應該」而做的選擇,那些被外在標準牽著走的日子。也許,是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結語:重新拿回職涯選擇權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當我們主要以投資報酬率做職涯選擇時,會不會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可能性?

從小兔的經驗和許多學員的反饋來看,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過度依賴外在標準來評估工作選擇,容易讓市場、讓社會期待來決定我們的人生方向。真正的職涯智慧,在於學會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在追求穩定的同時,也保留探索和成長的空間。

職涯選擇的核心不是找到「標準答案」,而是找到「屬於你的答案」。

如果你正在思考自己的職涯方向,不妨從這三個問題開始:

  • 除了薪資,什麼因素會讓你對工作感到興奮?
  • 你最近一次因為學習新事物而感到充實是什麼時候?
  • 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和資源,你最想嘗試什麼樣的工作?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但也許,就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找到一些屬於自己的線索。

就像小兔最喜歡的賈伯斯那句話:「Don’t Settle」。這句話出自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他當時說:「你的工作會佔據你人生很大一部分,所以你一定要找到你熱愛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找到,就繼續找,不要妥協(Don’t Settle)。」

賈伯斯想表達的,不是要我們變得完美或勇敢,而是提醒我們——即使在充滿各種期待和壓力的世界裡,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不輕易妥協,依然可以為自己的人生方向負責。這個「不妥協」,不是叛逆或任性,而是對自己內心聲音的尊重。


想更深入了解自己的職場優勢,找到真正適合的發展方向嗎?

如果你正在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涯選擇,或想跳脫純粹以薪資為考量的思維模式,推薦你參考由職涯教練 Grace 設計的《優勢思維 2.0》線上課程

這是一堂專為現代工作者打造的「優勢探索」課程,從 2021 年迭代到現在,已經累積超過 4,500 位學員,獲得平均 4.9 顆星的好評回饋。

總時數 6.2 小時完整的優勢探索課程,包含 40 個單元與 5 大特色:

  • 獨家 ISME 優勢測驗( 12 種職場優勢解析與應用)
  • 3 大潛能分析(價值觀 x 職能 x 天賦)
  • 學員真實案例 拆解(轉職、溝通管理、第二曲線)
  • 4 份教練式引導學習單,打造你的優勢說明書與行動計畫
  • 專屬社群支持,每單月一場講師 QA直播,社團可隨時匿名發問

限時優惠資訊:

  • 優惠倒數!限時 89 折優惠,7/1 (二) 00:00 即將恢復原價
  • ✔ 購課含 ISME 職場優勢測驗正式版報告(市價 600 元)
  • ✔ 【期間限定】加贈「個人化」優勢解析文字回饋(限額 100 名)

前往了解課程詳情 👉 http://m.betweengos.com/7rp4vn

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職涯方向,現在就是最好的內在探索時機。


關於 BetweenGos

職涯服務平台 BetweenGos 致力於優勢探索 X 職涯發展的多元可能,成立十年以來,開發各式工作坊、線上課程、一對一諮詢等服務和內容,幫助超過 6,000 位職場工作者,突破卡關、跨入職涯下一階段,當中包括了年僅 22 歲新鮮人到入行超過 20 年的資深經理人。同時經營 Podcast 「最近工作還好嗎」,時常榮登職涯類節目前三名。

如果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涯課程服務,歡迎加入「LINE 客服」和我們聊聊,將有專人協助:)

 

若你正在工作中遇到瓶頸...有些小卡關... ▶︎點擊看更多 BetweenGos 職涯服務
職場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讓我們陪你把職涯走得更順利🌿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的你!歡迎追蹤我們的  IG 給你更多美好提案:)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