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兆民,《內向者的溝通課》作者
與其說我們活在時間的流逝中,不如說我們總是活在生活的慣性裡。無數個朝九晚五上班掙錢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像,上學、工作、約會、結婚、生子的流程也毫無例外。
就像城市越來越同質化一樣,身在其中的我們也幾乎過著差別細微的生活。那些驚心動魄、跌宕起伏、富有戲劇性的人生,似乎永遠只能在電影戲劇中看見。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對生活習以為常,該如何重拾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完形治療法宗師埃文.波斯特(Erving Polster)說:「人們往往最後一個意識到他們自己的人生是多麼富有戲劇性。他們整天看著別人險象環生的日子大驚小怪,卻不肯向內看,其實他們自己的人生恰恰也充滿同樣的狀況。」
是的,我們幾乎不再對自己感到驚訝了,與我們相關的所有事情都被理所應當地擱置一旁。這是見慣風雨後的處變不驚嗎?這是我們文化中常常拿來稱讚的「成熟」嗎?
遺憾的是,我們在追求這種處變不驚的心態時,會輕易忽視自己的「生活劇情」,任它隨時間而行、隨欲望而動,不知不覺變得麻木,對什麼都習以為常,不再有敏銳的觀察力,好奇心也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然後,我們都變成了「談吐枯燥、道德中立、相貌平平或無精打采」的人。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有自信呢?
埃文.波斯特提供的建議是,對日常生活保持機警。他說:
如果你能夠欣賞一個熟悉聲音的音質,或者能夠感知當一架直升機低空掠過房子時的神祕,又或者能夠理解在一句話中間打噴嚏的急迫,或者能夠在打開一封信時有些預感,你就會收穫一連串的體驗。這些賦予明智、美好、冒險、深遠的種種體驗以連續性。一次遊樂園裡的單車遊、一份特別的禮物、與朋友共度的一個夜晚、在學校拿到獎、搏擊中的一次失敗、從一次約會中起身結束時的沮喪—所有這一切都會幫助一個人獲得存在感的碎片,而這些碎片正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人生中的記號。
進入名為「自己」的著作,尋找信心不需大費周章
遺憾的是,這些碎片化的東西已經很難讓我們感到興奮了。我們必須依靠更強烈的刺激、更令人目瞪口呆的衝擊、更超越想像的反轉劇情、更低俗的口味,甚至透過更自虐的方式才能感受得到興奮。就像埃文.波斯特所說:「人們似乎把那些高潮事件更當回事,總在尋找其他足夠富有成效的體驗,去填補那些通常不知不覺中已經失去的東西。」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我們對自信心這件事的預期增強了,給了它更高的門檻。過去妳會認為,能做一手好菜是一個女人優秀的體現,可是現在妳不這樣想了,妳覺得女人不但要會做飯,還得懂穿衣打扮,還要會賺錢、會經營事業,還要飽讀詩書⋯⋯於是妳對自己感到越來越不滿意,認為自己根本沒有感到自信的理由,因為比妳優秀的女人太多了。
我當然也知道,給自己設立一個更高的目標是進取心的體現,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優秀。但是,尋找自信心並不需要大費周章,當我們敢於翻開生活的封面,重新進入名叫「自己」的這部著作中時,就會發現,自信心隨處可見,就在那裡。
※本文摘自《內向者的溝通課》,圓神出版※
也推薦你看看: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 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若你正在工作中遇到瓶頸...有些小卡關... ▶︎點擊看更多 BetweenGos 職涯服務
職場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讓我們陪你把職涯走得更順利🌿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的你!歡迎追蹤我們的 IG 給你更多美好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