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跟強者工程師朋友聊天,他問我:「設計師是不是很愛寫東西啊?」我愣了一下,他接著說:「我認識那麼多軟體工程師,沒有一個在寫作;但是認識的 UX 設計師中卻有三四個在寫文章,為什麼呢?」
對啊,為什麼呢?
自從開始固定寫作以來,經常讀到設計師夥伴們的發文,原本以為單純是自己的同溫層使然,但仔細觀察後發現,在四千多名社員的臉書社團 Medium 中文寫作聯誼會中時不時就會有設計師們分享自己的心得和見解,甚至開始長篇的討論串。
這篇文章研究了一千個 Medium 的標籤,在資訊圖表中可以看到 UX 或設計相關的文章數名列前茅,只略遜於政治、愛情、自我成長等公眾話題。設計(Design)是文章數最多的標籤第七名,UX 則是第三十一名,總共有一萬名作者寫了三萬篇有 UX 標籤的文章。
寫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每天在下班後還要讀設計相關資料、寫下想法、編輯文字,放鬆追劇的時間大幅減少,但我卻做得甘之如飴,從數據顯示有許多其他設計師們也都將業餘時間投注在設計寫作上。
讓我們來一探設計師們大量寫作背後的原因,以及為什麼我會鼓勵早有此意的設計師們開始嘗試寫作。
1.了解設計趨勢
寫知識性文章的作者們應該能體會,為了寫出一篇三千字的文章要花多少時間蒐集資料、做研究。像我有引用強迫症,看以前發過的文章就可以發現我喜歡引用書、參考文獻,可能是圖資系出身的職業病,當有個想分享或探討的靈感時,第一件事就是查資料,看看有沒有人寫過類似的主題。
除此之外,不寫文章的閒暇時刻也養成大量閱讀設計類文章的習慣,家裡也有個書櫃是專門收藏設計類別的書(以相對緩慢的速度消化中)。雖然並不是有意識地蒐集單一主題的資料,但累積新知的目的也是期許自己能有更多靈感跟知識可以轉化成文字跟大家分享。
無論是為了文章而特別去找的資料,還是日常生活中閒來無事的閱讀,讀著讀著就多少能掌握現在的趨勢。而設計師的職責之一就是對於現在慣用、常見的設計準則或模式(pattern)要有點概念,像是我的工作合約上就有明寫工作內容包含「了解各種平台的互動設計模式之最新趨勢」。
2.練習精確表達
雖說我曾經介紹過如何用圖表更精確表達複雜的概念,但是當想要深入探討一個議題,並且涵蓋各個面向時,文字敘述仍然最迅速有效的。
在剛開始 UX 設計師的工作時,每次老闆糾正我的用字,或是他自己花很多時間在潤飾一段形容設計概念的文字時,都會讓我很困惑 — 我們不能只把重點放在介面和互動設計嗎?光是寫寫字對最終產出能有多大影響?
答案是:影響非常大。
設計師時常需要捍衛設計成果,為什麼 A 設計優於 B 設計,之所以要解釋思考流程是因為大部分的思考決策在最終設計出品時是看不到的。
但往往設計師已經內化許多資訊與決策,一不小心很容易忘記提供足夠的情境文本,覺得「大家應該都懂我在說什麼吧!」
在實作 UX 兩年後發現,幾個稍嫌不精確的字對於專案進程的影響之深。設計師的作品時常會在毫無口述的情況下被傳來傳去,傳給同事、傳給客戶、傳給產品經理、傳給工程師,當這份檔案接觸到越多人時,被誤解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一再重複解釋的時間成本也就變高了。
每次談到專案溝通不良,我都會想到這支非常幽默的影片
開始寫作之後,我會有意識地審視自己的用字遣詞,安排講述事情的先後順序,拿捏多少內容量對一般人是比較容易消化的,哪些字是專有名詞需要進行額外詳述。每當要寫下一段話時都會花很多時間思考,就算人不在電腦前,等公車時思緒也會慢慢開始想自己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3.建立自己的第二大腦
Soking 寫的 UX 設計師腦袋的認知成本文章中敘述了設計師在專案過程中會將自己沈浸在專案相關資訊中,盡己所能達到對產品暸若指掌的程度,然而專案一結束後為了下個專案的沈浸式思考,就會瞬間把上個專案的知識全部刪掉重來,光是聽起來就感覺太可惜了啊!
尤其像我在小型的設計新創工作室工作,接觸到的領域五花八門,每個領域都要花大把時間吸收客戶交給我們的使用者研究報告、自發性進行競品分析、實際操作產品等。當下全神貫注自然覺得什麼都會記得,但事實上當主題領域換了之後,過去的研究就會漸漸變得模糊。
使用文字紀錄下專案中的所見所聞與反思,都會變成未來設計其他專案時的強大資源庫。
例如我已經設計過三次產品 onboarding 了,過去都要將該注意的要點銘記在心或標記在某個 Sketch 檔案中,碎片化的發想讓我每一次都得重新思考一遍,但寫成文章之後就能夠確定這些內容是我自己認同的邏輯與理念,寫文章時蒐集的連結也都可以輕鬆獲取,設計過程能夠更有效率。
另外,這麼做也有助於寫出更引人入勝且豐富的作品集。這個時代的設計師都要有作品集,UX 設計師們利用案例分析記錄並分享設計思維和思考流程,以展現身為設計師的價值。
我相信大部分的設計師夥伴們都跟我一樣,沒有在專案進行的時候詳加記錄自己的思路,導致事後要生作品集時根據成品和模糊的記憶胡亂拼湊一番,定期寫作就能確保自己有足夠的文本內容可以整理編纂。
UX 設計領域熱門作者對於設計寫作的反思
Julie Zhuo — The Year of the Looking Glass
鼎鼎大名的 Facebook Product Design VP,分享她在一年內每週出版文章的心得,並且分析這 52 篇文章的迴響。
Tobias Van Schneider — Should You Write as a Designer?
著名的德裔設計師,他認為寫作幫助他抒發、思考、溝通,並且鼓勵大家從每天寫小段文字開始養成寫作習慣。
Fabricio Teixeira — A few things I have learned after 10 years writing about UX
UX 設計刊物 UX Collectives 的創辦人,他分享了許多設計寫作時會碰到哪些小障礙以及應該如何用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
現在就開始寫吧!
我當初開始寫文章的原因很單純 — 想紀錄 UX 設計師工作滿週年的心情與成長。時隔九個月才因緣際會開始定期寫作(給自己的目標是一週一篇,但目前好像沒有達標😂)
身為設計師,常常感到對於創作有無法遏止的渴望,尤其當滿腦子都是思緒的時候更是創作欲旺盛,非要找個出口不然全身不對勁,而寫作就是最直接、最迅速的方式。
一開始當然會擔心 — 自己這種小菜鳥的文字有誰要看啊?實際上年資不同,需要的資源也不同。一年資歷的文章可以幫助到一年資歷的新人,例如設計工具使用方法、設計方法基礎等。
我在剛入行時也都喜歡蒐集一些工具型或是曬貨(漂亮設計成品特輯)的文章,最近卻對這類文章興趣缺缺,反而開始愛讀理論心法類的分享,因為我可以看到自己如何將之應用在手上的案子上。
設計、寫作,兩種創作方式互利共生
不像是勵志或心靈成長書籍的作者可以單純藉由寫書和演講維持文章新鮮度,設計和寫作缺一不可,不能因為寫作事業起飛了就不再設計了。相反的,更應該更用心設計產品以求學到更多,才能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本文經授權轉載,如果你也喜歡Jasmine的文章,可以點擊作者名字回原文,並為她按下 follow &好多個拍手,表達支持!
也推薦你看看:
《「遠端工作」熱潮升溫中!想在家舒服工作,不能不知道的7件事》
BetweenGos的日常都在IG!現在先按下追蹤▸▸ 除了FB有用的文章們,IG同時還有BetweenGos作者們的日常和有趣的小活動。快快跟上,成為才女社群的一份子吧!
【優勢思維 2.0】線上課 ►購課含 ISME 優勢測驗正式版,點我看詳細介紹
想離職、沒有成長、找不到方向,想做些改變卻沒有動力...你也有相同的困擾嗎?
有時候感覺自己不夠好,也許應該試著嘗試不同的事?與其彌補弱項,不如專注發揮你的強項。
如果你也感覺工作有點卡卡的、想要探索更多可能性,也許「優勢思維」可以帶給你不同的啟發。
《優勢思維2.0》線上課包含 ISME 優勢測驗正式版 (市價 $600),使用職涯教練 Grace 設計的升級版「優勢鍛鍊系統」,透過教練式提問引導,以及個人化的優勢測驗報告,一步步帶你分析潛能(價值觀 x 職能 x 天賦)、定位自己(找到適合的位置),學會將優勢思維應用於工作上,並看見職涯更多可能。
上完這堂課,你將能具體說出自己的優勢與定位,更有自信地邁出職涯下一步 ► 點我看課程
若你正在工作中遇到瓶頸...有些小卡關... ▶︎點擊看更多 BetweenGos 職涯服務
職場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讓我們陪你把職涯走得更順利🌿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的你!歡迎追蹤我們的 IG 給你更多美好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