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eenGos 職場風格誌
  • 職涯發展服務
  • 蓋洛普測驗Q&A
  • 一對一諮詢
  • 最新工作坊
  • 職場文章
    • 人物專訪
    • 轉職
    • 求職面試
    • 職場心理學
    • 職務分類拆解
      • 行銷
      • PM
      • 業務
      • 副業
      • 跨領域
      • 工程師
      • 海外工作
    • 生活靈感
      • 情緒放鬆
      • 創意靈感
      • 職場穿搭
        • 上班穿搭
        • 中性穿搭
        • 美妝保養
      • 輕旅行
      • 美麗空間
      • 拜訪小公寓
  • 免費資源
  • 聯絡我們
Category:

情緒放鬆

  • Career情緒放鬆

    過成什麼樣子,才是 ”Work Life Balance” 工作與生活平衡?

    by BetweenGos職涯服務 July 5, 2023
    by BetweenGos職涯服務 July 5, 2023

    “Work Life Balance” 工作與生活平衡是目前被廣泛討論的話題,從遠端工作型態的發展,到經濟環境影響的因素下,不少人認為如果花了大部分時間給工作,卻得不到相應的實質回報、成就感等,讓許多人開始追求 “Work Life Balance”。但每個人對平衡的想像都不同,到底什麼樣子才是「工作與生活平衡」?以下分成三點來聊聊平衡的定義與達成方法。... 閱讀更多

    1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Lifestyle情緒放鬆

    年末心靈整理│盤點這四件事,給過去一場告別式

    by Rita December 15, 2022
    by Rita December 15, 2022
    Hi,大家今年過得好嗎?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相信各位才女都不免審視自己:又過了一年,我前進了多少呢?人生有更進階嗎?不得不說,「新年」這個概念是人類文明最棒的發明之一,它讓在心理上你覺得有個機會可以重新做人、從頭來過。 於是我們每個新年都在許著差不多的願望,然後在年末時感嘆。你有沒有想過,或許不是你不夠努力前進,而是前進的同時,沒發現自己背後一邊在耗損不必要的能量? 除了金錢、時間、體力…等等你時常在運用分配的資源,其實情緒和注意力也是成本,是無形之中耗損相當多能量的成本,而且,你很難注意到,更別說管理它們。 BetweenGos_年末心靈整理_2 美國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著《心流》一書寫道,擁有卓越創造力及表現成就的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等,他們都擁有最佳的內在感受,全心全意地專注投入在所從事的事情上,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試想,當一個人在追求自己人生進階的同時,一大堆雜事和情緒在扯他後腿,這一進一退之間,就耗損相當多力氣了。許了再多幾次新年新希望,也不會有任何明顯進展。 以下我想分享自己的經驗,趁這個時間點和大家一起盤點即將要過去的這一年,我們可能浪費的能量。  

     一、物品

    我們常常買很多不必要的東西。除了衝動購物,更多的是認為自己「有一天會需要它」。我以前很喜歡買書,買了卻沒時間看(或一直沒有fu看)就堆在書架上。除了佔空間之外,更讓我產生知識焦慮——待看的書,就好像不斷暗示我知識不足,那每次看一眼所產生的罪惡感,即使再微小都是一種負向暗示和耗損。其他,像女生很容易買太多的衣服、包包、鞋子…也是同樣的道理。你總認為有天你會穿到,甚至為了穿上某件買了很久的洋裝而參加一場其實根本不想去的婚禮,讓物品反過來控制了你的資源和精力。  

    二、空間

    BetweenGos_年末心靈整理_3 大多數住在都會區的人,可能普遍覺得生活空間不足,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就想搬到大一點的地方。但你有沒有認真想過,自己真正需要多少空間?當我們對自己的能量狀態沒有感知的時候,可能反被空間影響自己的狀態,比如說,因為自我價值的缺失感,囤積許多物品塞滿空間,讓本來足夠的空間顯得擁擠不堪,打亂生活動線和心情。或是,生活的空間本來就不大了,又無法認知需要整理與規劃,讓這個每天生活的地方,反覆給你雜亂又失敗的心理暗示,造成能量耗損。  

    三、人際

    BetweenGos_年末心靈整理_1 你的臉書、IG上有幾個「朋友」?這些所謂的朋友中,有哪些是真正的朋友,哪些只是讚友,哪些其實根本沒有什麼互動?人生不同階段會認識不同的人,以前的同學、前同事、前客戶…,我們習慣「留著這條線」,卻也沒有在經營。事實上,沒有經營的關係就等於沒有。 這裡不是要大家突如其來大刪臉友,而是可以趁著年末清點一下自己的人際關係:哪些人是情感上最重要的?哪些人是生活或工作上需要天天打點的?哪些有利害關係?哪些是就擺在那邊,哪天他無事不登三寶殿時你可以適當客氣的回絕的?我們通常沒有想到要仔細分類身邊的人,導致當別人突然拜託你幫忙時,你也沒有標準去判別該不該幫、要投入多少時間精力去幫?最後就演變成莫名其妙不好意思回絕,甚至感到自己被情緒勒索而心情不好。  

    四、事件

    BetweenGos_年末心靈整理_4 過去,就讓它留在過去。這種心靈雞湯誰都聽過,真正做到卻很難。在我諮商個案的經驗中,我發現人類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困在過去的事件中。「我現在會這樣沒安全感,都是因為之前他劈腿」、「我知道自己很沒自信,因為小時候家裡重男輕女」、「現在在新工作我天天擔心,很怕自己像上一份工作一樣又搞砸了」…。   人類是目前已知地球上唯一有線性時間觀念的物種,為了提高生存率,我們的大腦經常調度過去的經驗來提醒現在的我們,避免重蹈覆轍。然而,過多反覆咀嚼,反而造成陷在過去事件中走不出來的情形。 趁著年末,不妨清點一下今年影響你心情甚至是價值觀的重大事件,寫下來,並且加碼寫下在這些事件中,你所悟到的學習或自我覺察。藉由這樣的儀式,我們就能把事件打包起來,畫下一個句點,減少它們在能量上不斷拉扯我們,影響我們未來的決策。 想要有一個真正的新年,那就需要對即將過去的狀態來一場告別式。別忘了,我們都有與生俱來的強大,只要善用自己本身既有的能量,隨時都可以重新開始。  

    推薦你看看《跨領域求職實戰》線上課程

    若現在的你,想擺脫不適合的工作,開始了解其他職涯機會,這堂課可以幫助你! 從「收斂目標」、「市場機會分析」,到「履歷面試」準備,要協助想轉職,想更確定方向和目標的你,更有效率地,一步步開始求職行動,陪你勇敢告別,迎接新的機會。 BetweenGos 集結 7 年現場教學經驗,目前已經協助 5000 名學員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方向,我們將這些驗證過的成功經驗整合一起成為一套轉職方法,帶你計畫並執行轉職行動。 轉職 透過這堂課,你可以:
    • 建立組合式職涯思維,讓未來發展方向更清晰
    • 實作跨領域能力地圖,打造你的專屬技能樹,讓過往累積更具體
    • 完成一頁式職涯亮點,將關鍵切入點,展現於履歷、面試中
    • 提升你的求職信心,讓面試錄取率翻倍
    在往後職涯轉換中,你也能透過課程內容,預先做足準備~把握募資早鳥 2023/01/16 前購課,現省 $1200,一起加入課程,著手打造屬於你的理想未來!>>>馬上看課程 也推薦你看看: 《職場送禮│交換禮物季,小預算也能送到心坎裡!》 《姐妹們該合體了吧?前進征服亞洲TOP10海灘!》 《可ON可OFF穿搭法, 一周七天上下班都精彩》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 instagram-logo 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閱讀更多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Career情緒放鬆職場心理學

    忍不住抱怨工作~4步驟帶你脫離這種惡性循環

    by Elvira September 29, 2022
    by Elvira September 29, 2022
    當我們遇到工作上的問題時,總是忍不住抱怨個一兩句:「都是他的錯!」「老闆怎麼這麼不講理!」「客戶真的好難搞~」 這些惹人厭的負面情緒,其實會默默地影響到身邊的同事,一個接著一個,同事開始互相找對方抱怨,陷入惡性的循環。一起來看看,如何擺脫職場上的負面情緒,4個步驟陪你找回職場正能量!  

    為什麼要停止傳遞負能量?

    沒有老闆喜歡不停抱怨的員工,甚至會讓他人對你貼上負能量標籤。如此一來,同事可能會不喜歡和你一起工作,老闆也不會把你放入升遷的人選。因此,如果你不想被當成遇到問題只會抱怨的人,那就把你的解方說出來。如果方法正確,還可能受到老闆的賞識,為工作帶來正面的影響,以下是你可以嘗試的4件事,幫助你擺脫消極的態度,為公司帶來改變!   intricate-explorer-ndmaGsIr6E4-unsplash (1) (1)

    方法1:思考負能量的來源

    我們有時會在根本不存在問題的地方看到問題,例如:你可能不喜歡其他人的工作方式,你認為有更好的做法,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的評估就是正確的。因此,在開口抱怨前,先花點時間想一想,自己的見解是否能真的幫助到公司,或者只是處理事情的另一種方式而已。  

    方法2:找到適當的管道投訴

    到處向同事抱怨,造成的只是傳播負面的情緒給別人,因此,試著找出團隊中你能信賴的人,和他一起討論問題並找出解方,而非只是到處向身邊的人抱怨,因為這樣對於事情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方法3:只給建設性的批評

    如果你想要為工作環境帶來改變,你可以試著找一些方法來解決問題。在向別人投訴之前,先做一些資料搜尋或調查,從中找到可能的解決方案,再試著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方法,決定哪一個會帶來最好的結果。  

    方法4:付諸行動

    儘管向上級回報問題,是一個冒險的舉動,可能會涉及挑戰公司長久的內部規定、或是針對某個上級提出的提案內容提出更優化的解方。但猶豫的同時,先試著問問自己,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自己能接受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準備好解方後,就勇敢向老闆提出吧! 4大步驟陪你擺脫負面情緒,找回職場正能量! ※本文轉譯自thebalancecareers, 原文請點此 ※

    推薦你看看《跨領域求職實戰》線上課程

    求職這段旅程向來不輕鬆,讓我們陪你一起走吧!從「收斂目標」、「市場機會分析」,到「履歷面試」準備,要協助想轉職,想更確定方向和目標的你。 BetweenGos 集結 7 年現場教學經驗,目前已經協助 5000 名學員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方向,我們將這些驗證過的成功經驗整合一起成為一套轉職方法,帶你有效率地計畫並執行轉職行動。 轉職 透過這堂課,你可以:
    • 建立組合式職涯思維,讓未來發展方向更清晰
    • 實作跨領域能力地圖,打造你的專屬技能樹,讓過往累積更具體
    • 完成一頁式職涯亮點,將關鍵切入點,展現於履歷、面試中
    • 提升你的求職信心,讓面試錄取率翻倍
    募資早鳥2023/01/16前購課,現省 $1200,一起加入課程,著手打造屬於你的理想未來!>>>馬上看課程 – 也推薦你看看: 《主管抱怨新人難教、新人覺得沒人帶…4方法改善管理惡循環!》 《與討人厭同事的相處之道, 6招教你從容應對!》 《總是對自己生氣?用「寬視角」拓展視野,跨越工作挫折感》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instagram-logo 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 閱讀更多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Career情緒放鬆職場心理學

    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4 個策略協助你解決焦慮

    by 才女愛看書 July 14, 2022
    by 才女愛看書 July 14, 2022

    為何你之前使用的抗焦慮(及戒除習慣)的方法會失敗?

    心理學家及治療專家發展出數種戒除壞習慣的策略,從焦慮、暴食到拖延都有。然而,這些方法是否有效,通常取決於個人的基因組成。幸運的是,現代科學可以解答某些古老方法是如何整合舊大腦和新大腦,並打敗壞習慣(無論你在基因方面運氣如何)。不過,首先讓我們回到前面說過的大腦模型。記得嗎?舊大腦會幫助我們生存。除了獎勵型學習,它還有另一招:盡快將學會的東西變成「肌肉」記憶。換句話說,大腦的結構就是要形成習慣,這樣才能把空間清乾淨,用來學習新事物。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2 想像一下,如果每天早上起床都必須重新學習如何站立、穿衣服、走路、吃飯、說話……你到中午就會累死了。在「習慣模式」下,我們能夠快速行動、不必思考,我們的舊大腦會跟新大腦說:「別擔心,我有辦法。你不需要把能量花在這裡,可以去想點別的。」我們的新大腦(例如前額葉皮質)之所以能演化出思考及規劃未來的能力,有一部分是歸功於這樣的勞力分工。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你已經努力將它們寫出來,以前的習慣還是會持續下去。如果還有空間能塞得下更多垃圾,沒有人會想花費一個美麗的週末早晨待在家整理雜亂的衣櫃;只有在衣櫃已經滿到爆開來的時候,你才會被迫要清理它。你的大腦也是一樣,除非情況危急,否則它不會拋棄舊的東西。大腦中比較新的那部分,會把時間花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規劃下一次的假期、回覆電子郵件、學習在這個瘋狂世界保持冷靜的新技巧、研究最新的營養潮流新知。 前額葉皮質除了負責思考及規劃未來之外,也是用來控制衝動的地方。舊大腦的運作是採取資源匱乏模式,它隨時都在擔心你會餓死。如果你看見一個甜甜圈,舊大腦會衝動地想要撲上去,想著:「熱量!生存!」你可能會想起新冠肺炎剛開始流行時,大家瘋狂搶購生活用品─衛生紙、麵粉、義大利麵。如果你在商店裡,看見別人的手推車裡堆得滿滿的,你也會衝過去把架上剩餘的東西掃光,即使家裡還有很多存貨。 相反地,新大腦會對舊大腦說:「先等一下,你剛剛才吃過午飯,這東西不健康,而且你根本不餓!」或者是:「家裡有很多衛生紙,現在不需要再買更多了。」你的新大腦是那個理性的聲音,提醒你在吃點心之前要先吃蔬菜,它也是大腦中幫助你堅守自己新年新希望的那個部分(諷刺的是,它也是在你失敗時出來批評自己的那個聲音,之後會有更多詳細內容介紹這部分)。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3 現在,我們要來討論某些你聽說可以解決焦慮或負面情緒、改善根深蒂固的壞習慣,甚至可能已經親自嘗試過的策略,以及它們為什麼沒有效果。這會讓你有個基礎,以理解它們如何應用在焦慮習慣的循環裡,例如過度擔心。  

    戒除習慣的策略(一):意志力

    當你仰賴意志力時,你的新大腦應該要向舊大腦說現在該去登山健行了,然後吃飯時不要點漢堡而要點沙拉,對吧?當你焦慮時,只要運用意志力叫自己放鬆,然後就能真的放鬆,這樣才對吧?表面上看起來,意志力應該要有用才對,但實際上卻有兩個大問題。 首先,針對以前某些關於意志力的看法,近期研究發出質疑的聲音。有些研究表示,基因讓某些幸運的人意志力特別強大,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意志力本身就是一個迷思。即使是認同意志力真實存在的研究,也表示更加自律的人其實並不會更容易達成自身目標─事實上,他們越是努力,就越覺得空虛。簡短的結論就是,傾注全力、咬緊牙關、強迫自己「做就對了」,可能會是一種適得其反的方法;這在短期內也許會有效,或者讓你感覺自己有在做點什麼,但長期下來,在真正關鍵的時刻不會發揮效用。 再來,也許意志力在正常情況下是有效的,但是當你壓力很大的時候(遇到劍齒虎、老闆寄電子郵件來、跟伴侶吵架、疲勞、飢餓),你的舊大腦會將主導權搶過來、推翻你的新大腦,基本上就是將新大腦整個關閉,直到壓力解除。 所以,就在你需要意志力─也就是前額葉皮質/新大腦的時候,它根本就不在那裡,直到你的舊大腦吃杯子蛋糕吃到它覺得好多了,之後新大腦才會恢復上線。我們要這樣看待前額葉皮質:它是大腦裡最年輕、最不曾經歷演化的部分,也是最弱的部分。這代表我們將所有的信賴,全都放在大腦中最弱小的那個部分,並指望它能限制我們不要被誘惑所吸引。這也難怪許多人會覺得很有罪惡感。對大多數人來說,缺乏意志力並不是我們的錯,而是大腦構造(以及演化)的錯。 依靠意志力對抗焦慮是符合邏輯的,但大眾都有點被誤導了。我的朋友艾蜜莉是一名位高權重的律師,無論是在現實還是在想像中,都能在一片混亂當中想到脫困的辦法,當她恐慌發作時,她會對自己說:「妳覺得自己好像要死掉了,但其實妳不會死,這只是妳的大腦在騙妳,妳可以自己決定接下來要怎麼做。」她是那百萬分之一的人,大腦受到高度訓練,並對她唯命是從。如果我們其他人都可以像這樣簡簡單單地,在焦慮探出它醜陋的腦袋時,只要告訴自己不要焦慮,就能真正停止焦慮的話,我就可以很開心地轉行,不當精神科醫師了。 我們的大腦不是這樣運作的,尤其是當壓力及焦慮迫使原本應該讓我們保持理性的那部分大腦停止運作時。如果你不相信我,或者不相信數據,下次當你感到焦慮時,試著叫自己冷靜下來,看看會有什麼結果。如果你想要更進階的挑戰,試著用你父母的嚴厲語氣命令看看。  

    戒除習慣的策略(二):替代品

    如果你想要X,就用Y來代替。就像意志力一樣,替代品也需要依靠新大腦的力量。這種方法有許多科學為其背書,也是在成癮精神病學中很常使用的一種方法。 舉例來說,如果你戒菸時想要吸菸,就用吃糖果來代替。這對一小部分人而言有效(也是我在住院實習時期學到的一種方法),但我的研究室所做的研究及其他研究均顯示,這種方法無法根除渴望本身。這個習慣循環還是維持不變,只是把行為換成另一種更健康的東西(好好好,我們可以之後再來爭論糖果到底健不健康,但你懂我的意思吧)。因為習慣循環本身仍存在,所以你就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又退回到舊的習慣去。 這種方法也被建議用於處理壓力及焦慮。當你焦慮的時候,就在社群媒體上看看可愛的小狗圖片,讓自己轉移注意力。我們手機應用程式的一位使用者甚至自己寫了一個機器人程式碼,會自動轉推小狗圖片,這樣他就不用自己去搜尋了。他只要打開推特,就有無限的小狗圖片可以不斷往下滑。這並沒有改善他的焦慮和拖延症,我們的大腦會開始對這種策略感到疲乏。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4

    戒除習慣的策略(三):整頓你的環境

    如果你禁不起冰淇淋的誘惑,那就不要在冰箱裡放冰淇淋。再一次,這個方法與討厭的新大腦有關。有些針對整頓環境的研究顯示,較為自律的人會將生活規劃好,讓他們打從一開始就不需做出必須自律的決定。養成每天早上都運動的習慣、買菜時選購健康的食物、保持身材苗條,或是煮富有營養的料理,將這些事情變成一種固定模式後,自然就比較有可能遵守。 但這裡有兩大問題:(一)你必須真正養成做健康事情的習慣;(二)當你因為舊習慣在大腦中比新習慣更加根深蒂固而失敗時,你很可能會退回舊的習慣並停留在那裡。 我看診時總是一再遇見這個情況。我的許多患者嘗試了這個方法,過一陣子卻又恢復吸菸、酗酒或濫用藥物(其實我們很難避免開車經過賣酒的店,除非你搬到完全沒有酒的沙漠或是猶他州)。這就是為什麼健身房常常在年初提供會員折扣,因為他們知道你辦了會員、去個幾週之後,在天氣陰冷或下雨的日子偷懶個幾次,接著就會完全不去了,然後那些器材就會保持完好如初的樣子;等到明年一月,你覺得沒保持好身材、很有罪惡感時,就會再去重複這個循環了。 要如何藉由整頓環境的方式來處理焦慮?你又不能把焦慮囤在冰箱裡,或是辛苦工作了一天,在回家路上刻意避開有賣焦慮的店,以避免自己從三十一種口味當中挑一種帶回家。雖然在家裡設置一個「無焦慮區」聽起來很棒,但即使你真的設置了,焦慮還是會來的。  

    戒除習慣的策略(四):覺察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也許是西方世界的覺察大師中最廣為人知的。1970年代,當他在冥想時,心中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打算研發並實驗一項為期八週、可以在醫學環境下教學及研究的覺察計畫。覺察減壓療法(MBSR)因此誕生,接下來的四十年,它成為全球最知名、最廣為研究的覺察療法。 卡巴金對於覺察的定義是「有意識地、不帶批判地注意當下感受所產生的察覺(awareness)」。基本上,卡巴金點出了體驗的兩個面向:注意及好奇。 再來說明得清楚一點。還記得我們的舊大腦會對正增強及負增強產生反應,以此決定該怎麼做嗎?還有,它很擅長將行為轉變為習慣。 如果你沒有注意到自己是習慣性地做某件事,那你就會一直習慣性地繼續做。卡巴金用自動駕駛來形容這個情況。如果同一條路你已經開過一千次了,那你就會開得很習慣。你在駕駛時可能會放空或思考其他事情─有時候,你甚至根本不記得自己下班後是怎麼開回家的。這是魔法嗎?不,這是習慣。 藉由覺察來培養注意,可以幫助你「打開引擎蓋」,看看舊大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可以在進行的當下,就注意到自己的習慣循環,而不是直到差一點發生車禍時才「猛然驚醒」。 只要你在自動駕駛時注意到自己的習慣循環,就可以開始感到好奇,想知道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為什麼會做這件事?是什麼原因觸發了這個行為?我實際上能從這個行為中得到什麼獎勵?我還想繼續做這件事嗎? 也許剛開始會覺得聽起來很奇怪,但好奇心是一個很關鍵的態度,當它與注意結合在一起,就能幫助我們改變習慣─我的研究室及其他研究室都有科學研究,可以為這個連結背書。而且,好奇心本身就能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獎勵。你還記得自己上一次對某件事物感到好奇的時候嗎?那種情緒本身就讓人覺得很棒─讓你的舊大腦知道,這比快速吃下一堆糖分並伴隨著無止境的罪惡感,還要更棒。 脫離習慣模式,會讓新大腦有空去做最擅長的事:做出理性且合乎邏輯的決定。你認為哪一種情況下比較容易改變習慣?是早上醒來,想要狂吃冰淇淋,但又感到羞愧、自我批評;還是注意到習慣之後,對它感到好奇,並開始寫出你心裡真正的運作情況?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5 也推薦你看看: 《工作卡關,快被焦慮擊垮?是時候問自己這五個問題了》 《面對主管時就焦慮不安?關係心理教練為你解惑》 《情緒迷路了嗎?只差一個念頭,焦慮從此變助力》... 閱讀更多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Lifestyle創意靈感情緒放鬆

    六個時間管理App推薦,讓你效率大增

    by Ada June 30, 2022
    by Ada June 30, 2022

    當待辦事項非常多,工作和日常生活無法兼顧,但一天的時間就這麼多,該怎麼辦呢?也許你可以利用一些小工具─例如好用的App─來讓生活輕鬆簡單一點。今天要介紹給大家我用過幾個可以讓效率大增的App,你可以從中挑選適合自己、讓時間管理越來越有效率的來用。... 閱讀更多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CareerLifestyle情緒放鬆

    放假還會掛心工作?三個警訊說明你已對工作「情感成癮」!

    by Liv May 13, 2022
    by Liv May 13, 2022

    親愛的你,在往下看之前,先檢視一下最近的心情:是不是常常感覺到工作好累、很有壓力?或者對於工作跟生活,漸漸失去動力?更甚者,你是否常常將不耐煩的情緒帶給身旁的人呢? 我們的社會文化裡,對於那些工作認真、投入事業的人們持正面評價──我們太喜歡「事情被解決」了,”Go big ,or go home.”的想法深植許多人心中,甚至某些時候,「工作狂」成了一個肯定詞。然而這其中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是健康地投入工作,還是情感上過度依賴工作?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CareerLifestyle情緒放鬆

    工作卡關,快被焦慮擊垮?是時候問自己這五個問題了

    by Ada January 24, 2022
    by Ada January 24, 2022
    工作總是做不完、日復一日被死線追著跑、關鍵時刻客戶和主管又塞給妳好多難題……有時妳會覺得,人生真的好難,壓力大到彷彿只要稍微有件芝麻小事,就可以把妳壓垮。想喘口氣,卻不知道該怎麼重整自己嗎?試著問自己這五個問題,也許答案會不知不覺浮現在妳心頭。

    妳想要工作量更少,還是做更多妳熱愛的工作?

    問題是出在工作太多,還是自己做太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呢?當初為什麼選擇現在這份工作,是為了更好的未來,或是懷抱著學習的熱忱,想接下這個感覺會讓自己心很熱的挑戰?妳一定比任何人都還清楚。好好想想:是工作內容的問題,還是只是因為每天都在做差不多的routine而有點小厭倦?如果工作內容是妳喜歡的,想想自己為什麼在這裡吧,或是試著去放大工作裡讓妳開心的事情──是不是自己源源不絕的好點子能被兌現?或是上司給妳的自由度很大?還是達成目標的成就感讓妳眼神閃閃發亮?如果這些事帶給妳的喜悅是絕對的,那妳該堅強起來,先停止抱怨,專注在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  

    2

    最近一次感到快樂是什麼時候?

    這個問題只是幫助妳看看自己的狀態。如果只是暫時的負面情緒,那麼不要怕,有負面情緒很正常;不過如果壞心情已經持續到妳想不起來上次真心感到快樂是什麼時候了,那妳可以好好想想「真正困擾自己的是什麼?」找到癥結點之後,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會困擾妳多久呢?五秒、五天,還是五年?

    妳覺得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才能繼續往前?

    妳覺得是什麼事情讓妳覺得「卡卡」?有什麼現實因素阻礙妳往前?先不要抱怨,有時我們太習慣先抱怨,然後就卡在自己的煩惱裡了。問自己「我需要什麼協助」,讓別人幫妳。向身邊更有經驗的人求助,或是直接和老闆反映,有時候當問題漸漸迎刃而解,當初困擾自己的其實只是一時情緒。  

    3

    什麼事是現在做了,能讓妳退休起床後感到愉快的?

    那件事是什麼?妳在做了嗎?先把焦慮放一邊,想想自己退休後在陽光沐浴下起床,讓妳嘴角上揚的事是什麼?妳創辦的基金會每天順利運作、幫助更多人?把公司交給小孩之後自己能跟另一半享清福了?把目光放在未來,能幫助妳看清楚現在的問題是大是小,以及自己真正需要專注的事是什麼。

    1

    現在最讓妳感謝的事情是什麼?

    許多研究都指出,當我們開始感恩,負面情緒就會減少(覺得是轉移注意力也好,至少目的達到了)。覺得高層朝令夕改、新進菜鳥超不給力、跟客戶改提案改到想殺人……不管讓妳感到焦慮的事情是什麼,趕緊寫下感謝的話給自己或別人。 「謝謝我自己,用自己的能力糊口飯吃,還越做越好。」 「謝謝某某待我很好的同事,讓我上班時間總有好事發生。」 「雖然責任越大壓力就越大,但謝謝這些挑戰讓我不斷成長,這個機會不是每天都會從天下掉下來的!」 Reset自己很難,但問對問題,通常都能帶自己找到正確答案。不要怕讓別人幫妳,就算是單幹的遠端工作者也需要team members的協助的。覺得心煩意亂?試著問上述這五個問題吧。 若你還是不確定自己的職涯方向,希望能找到探尋理想目標的線索,BetweenGos 職涯工作坊,運用心理學方法,用一天的時間,系統性幫助你沈澱,梳理你的問題和目標,準確給予分析及引導,一起朝著喜歡的目標前進! 看最近一場工作坊>>>點擊連結看更多 0306_aaa 工作遇到困難?也推薦你看看…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都沒人看見? — 皇冠症候群》 《新人生存指南|提防五件事,輕鬆打造順暢的職涯路!》 《職場救火隊|安撫暴怒的同事客戶,從引出對方需求做起》 進一步了解職涯服務,加入 LINE 取得更多資訊 ▸▸ 好友人數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的你!現在就來 follow 我們的IG: instagram-logo 陪你把職涯走得更順利!... 閱讀更多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CareerOL下班看什麼情緒放鬆職場心理學

    辦公室好人緣,從這些小地方開始

    by Grace December 29, 2021
    by Grace December 29, 2021

    辦公室生存大不易,有時候不小心背黑鍋有苦難言,有時候只是面無表情就被說難相處,有時候只是人太好就被指派超多任務… 職場上好多艱難的時刻,除了正面對決,有時候也需要一些療癒的出口! 今天這篇要和大家推薦幾個療癒小物,不管是自己用、職場送禮、揪同事一起團購,都超適合!累積辦公室好人緣,就從這些小地方開始!

    2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CareerOL下班看什麼情緒放鬆職場心理學

    安慰別人到心坎裡!有效應用「挫折撫慰」為他人創造能量!

    by 才女愛看書 December 23, 2021
    by 才女愛看書 December 23, 2021

    「挫折撫慰」最可貴,推心置腹就靠它

     「希望有人認同自己。」人們絕大部分都是基於這個動機、需求而有所行動,從另外一面來看,人類一直追求著能聽自己說話、願意認同自己的人。特別是在陷入低潮的時候,願意鼓勵自己的人更顯難能可貴,我們也會對這樣的人抱持好感和信賴。光是聽到「我是站在你這邊的喔」,就能令人覺得安心、可靠。  人與人之間的話語和行動等行為的溝通,在心理學上都是一種「撫慰」(stroke),並且可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兩種類型。
    • 「因為你的收入很不錯,所以我們應該可以結婚了。」這是「有條件的撫慰」。 
    • 「雖然你失業,但工作再找就好,無論如何我都喜歡你,想和你結婚。」這就算是「無條件的撫慰」。
     假設最近你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很難集中精神上班,因此在工作上出了差錯,給客戶添了麻煩,並且被主管叫去臭罵一頓。在心情低落之時,你告訴身旁同事自己低潮的原因,同事的回應如下幾種可能,最能讓你感到安慰的會是哪一句話呢?  ①「每個人都會碰到跟你一樣的狀況啦。」 ②「別在意了!努力工作吧!」 ③「那我們去大喝一場,改變一下心情吧!」 ④「不管別人怎麼說,我一定會站在你這邊。」  不用我多說,大家一定都知道遭遇挫折時,剛才舉的哪一句話最能讓人安心與療癒吧。 越是對自己缺乏自信的人,越容易陷入低潮,自我評價就越低,這樣的人越會對認同自己的對象抱以極大的信賴。所謂的自我評價是指,人們對自己有什麼想法,會如何評價自己。  自我認同

    自我評價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自我評價分成兩種,一種是根據自己的作為所得到的主體自我評價,例如因為工作上業績的提升獲得自信,這種自我評價是基於自己行動的表現結果得來的,因此只要成功,自我評價就會提高。  另外一種自我評價則是受他人影響,因他人的讚許讓自我評價提升,因他人的貶低而自我評價下降。這兩種自我評價都取決於個人的主觀,不過也和自我肯定感及自尊的情感有關聯。 據了解,自我評價和自尊的情感會在人類的幼兒時期形成,經由與母親或者周遭大人們的互動關係,建立起「自己可以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種自我肯定感的人,即便碰到低潮,也不會懷疑或否定自己,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有存在價值的人。」 相對地,若是從幼兒時期就很少被誇獎的人,就會因此無法獲得「自我肯定感」,只要生活上隨便一點無關緊要的小事就容易心情低落,有強烈的「自我否定」傾向。人們一旦有自我評價降低的趨勢時,不安感、喪失自信心、劣等感、過度在意他人眼光、自卑感等傾向就會逐漸增強,極端的時候甚至無法適應及融入這個社會。 自我評價低的人總會不斷地拿周遭的人與自己比較,也經常易於受傷、陷入低潮,這種類型的人很需要以及想要獲得他人的溫柔話語或誇獎:「○○,你也有溫柔的地方啊。」「那麼難的工作,你竟然如此迅速完成,真厲害!」 若是遇上挫折,他們也會很需要別人的安慰:「別說什麼給人帶來困擾,不用擔心,這裡真的很需要你呀。」「沒關係啦,我站在你這邊的。」當對方缺乏自信時,想聽的就是這些話。 如果有人連我們的缺點都願意接納,還頻頻加油打氣,就會讓我們覺得有靠山,獲得極大的安心感。這與有無能力無關,而是對自身存在價值的正面評價。 倘若你對一個人有好感,不妨全面接納對方,和他說一句:「我是站在你這邊的喔!」對方必然會因此對你產生好感和信賴。   ※本文摘自《精準表達、完美場控的誘導說服術》,格致文化出版※ 誘導說服術 也推薦你看看: 《文字溝通怎麼精準表達?6 個技巧讓你寫作能力 UP! UP!》 《怕傷到對方而講不清楚,溝通前你可以先做的4件事》 《「是的,你也可以」不用是天生領導人,也可練成的說服溝通技巧》   一天一點靈感,獻給知性慵懶的妳!現在就來follow我們的IG:instagram-logo 給妳更多美好提案! ... 閱讀更多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創意靈感情緒放鬆

    年末的感謝,就透過美麗的禮物轟炸他吧!

    by Grace December 13, 2021
    by Grace December 13, 2021

    年末了,總在這時候會好好沈澱、整理自己,也常常會想起這一年幫助過自己的貴人,或是一路扶持自己在職涯路上闖蕩的同事、主管。趁著年末把一年來的感謝,搭配禮物送出去,藉由禮物替你說出那些沒說出口的感謝,也建立起你們更深厚的關係吧!(畢竟職場上的朋友,都是我們無價的職場人脈啊~)   今天精選了一些還沒有爆紅的創意小禮給大家,讓自己的心意更獨樹一格,搖身一變職場送禮達人。心裡想著那個你想要感謝的人,來看看哪個禮物更適合他!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 1
  • 2
  • 3
  • …
  • 16

獻給移動之間的職場工作者

每週精選 #自我成長 #職涯發展 #優勢探索 #求職面試準備 等實用資訊,並時不時推薦職缺或課程活動,希望陪你在職涯路上看見更多風景 🌿

THANK YOU🍀

感謝你訂閱 BetweenGos 電子報!

你已成功加入訂閱名單中:)

BetweenGos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etweenGos 職場風格誌
  • 職涯發展服務
  • 蓋洛普測驗Q&A
  • 一對一諮詢
  • 最新工作坊
  • 職場文章
    • 人物專訪
    • 轉職
    • 求職面試
    • 職場心理學
    • 職務分類拆解
      • 行銷
      • PM
      • 業務
      • 副業
      • 跨領域
      • 工程師
      • 海外工作
    • 生活靈感
      • 情緒放鬆
      • 創意靈感
      • 職場穿搭
        • 上班穿搭
        • 中性穿搭
        • 美妝保養
      • 輕旅行
      • 美麗空間
      • 拜訪小公寓
  • 免費資源
  • 聯絡我們
BetweenGos 職場風格誌
  • 職涯發展服務
  • 蓋洛普測驗Q&A
  • 一對一諮詢
  • 最新工作坊
  • 職場文章
    • 人物專訪
    • 轉職
    • 求職面試
    • 職場心理學
    • 職務分類拆解
      • 行銷
      • PM
      • 業務
      • 副業
      • 跨領域
      • 工程師
      • 海外工作
    • 生活靈感
      • 情緒放鬆
      • 創意靈感
      • 職場穿搭
        • 上班穿搭
        • 中性穿搭
        • 美妝保養
      • 輕旅行
      • 美麗空間
      • 拜訪小公寓
  • 免費資源
  • 聯絡我們
BetweenGos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